谁会在山里盖学校啊(525)+番外
如果再晚上一个月的话,李成恐怕就会失去自主呼吸的能力,正式进入生命倒计时。
而其他的病人中,有的人尚且只是某一肢开始僵硬,有的人却已经失去了对下半身的控制权,也就比李成稍微好一点,还能够坐着。
他们的病程不同,要做的康复训练也不同。
像是李成,大多数的训练都需要陪护辅助才能完成,而症状较轻的,已经开始试着独立行走。
转眼间又是两个月过去。
最后一个动手术的黄正,迈着不算快、但足够稳当的步伐,获得了出院许可。
他也是他们这一批患者当中,第一个能够出院的人。
从他的表现上来看,他的行动已经自如,除了偶尔会比正常人满上一点之外,完全看不出异常。
而这一点慢,只要他经常出门走一走活动活动,就能够逐渐补回来。
黄正出院那天,剩余的九个志愿者以及家属都来送他。
这会儿大家的状态也都比之前要好许多。
李成已经能扶着东西站起来了,虽然这个站很勉强,必须要有支撑物,但和之前比起来已经算得上是巨大的进步。
之前那个下半身瘫痪的病友,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也恢复了不少的状态,他在站起来之后,可以不用扶手了。
……
九个人,每个人的状态都不同,但是每个人都有好转。
也因此,他们这一层,最近都处于欢乐的状态中。
生活又有了奔头,能不开心吗?
而随着黄正的出院,渐冻症治疗技术的论文也终于撰写完毕,发送到了国内顶刊《医学》的邮箱中。
《医学》编辑部。
又到了审稿的时候,这也是每个月编辑们最为头秃的时候。
他们这个编辑部,每个月的审稿数量不低,但是能用的实在是有限。
以至于最近这几年,发行频率已经从原本的双月刊下降成为了季刊。
但即便是如此,为了保证论文的质量,他们从来都是宁缺毋滥的态度。
毕竟他们并不需要靠出版和印刷数据来吃饭,更像是另一个模式下的体制内。
这样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水准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但这并不能让他们少受一点荼毒——总是会有人想要撞大运看看自己的水货论文能不能被录用的。
和往常一样点开了收稿邮箱,小编辑愁眉苦脸地给自己冲了杯咖啡,就开始准备今天的工作。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审稿如上坟。
说的大概也就是他们现在的心情了。
点开邮箱之后看到的第一篇论文,就让小编辑眼皮一跳。
《渐冻症治愈技术与案例简析》
好家伙!
渐冻症!
这个病可是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目前世界上对于渐冻症仅有缓解方案而没有治愈手段,今天怎么突然有人跳出来说能治愈还有病例。
怕不是个医学骗子吧……
抱着这样怀疑的想法,小编辑打开了邮件,下载论文。
“我倒是要看看又是谁在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天天地不好好做科研就想着蒙混……星空大学?!”
星空大学最近在学术界的名头很是响亮。
据说之前农科院那边出了不少的成果都和这个学校有关,再加上《天涯》和个人终端,几乎一整年都没有从热搜上下来过。
看到发稿人来自星空大学,小编辑的吐槽顿时就有点说不下去了。
毕竟……人家学校都已经创造了那么多的奇迹了,说不定这次他也要见证奇迹的诞生了呢?
抱着这样的期待,小编辑一口闷了微烫的咖啡,点开论文正文。
现在,就让他来一探究竟吧!
论文不算短,小编辑扫了一眼,足足五万字。
不过考虑到里面还有案例,这也算是正常范围内了。
在这一点上,真实度很高。
心中闪过最后一个想法,小编辑就甩开杂念,认真看起了论文。
这一看,就是一上午。
作者有话要说:
晚安!!!
第140章 偶遇
整整一上午的时间,小编都沉迷于这篇论文里面。
五万字的论文不算特别长,即便是看一遍也用不了一个小时。
但是里面所包含的理论概述以及病例介绍,却是让他入了迷。
单从内容上来看,这篇论文所提到的问题和方法似乎都是可行的。
但是这样涉及巨大成果的论文,显然并不能单凭看上去可行可靠就通过审核。
小编自觉水平有限拿不准主意,从论文中脱离出来之后就将稿件转发到了主编的邮箱里。
像是这样的学术顶刊,在审稿人选上都是有着极高要求的。
即便是自认为水平有限,其本身也是一个名校毕业的博士生。
只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做临床和实验,这才转而做起了审稿编辑。
而主编本人,更是国内都有名的国医圣手。
不过主编工作忙碌,一般情况下,审稿工作都是由他们这些责编来进行,拿不准的再联系其他的审稿人,最后一级才是主编。
只是这次的论文级别实在是太高了,即便是其他审稿人也没有对这方面有研究的,最后也就只能直接发给了主编。
虽然主编本人也没有对渐冻症的研究项目,但总归也是神经外科方面的大佬,多少也能看懂一点……吧?
.
某保密医院。
忙碌了许久的徐梦终于得了一丝空闲,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歇一歇。
天气冷,老人家受不住寒就容易生病,他这几天连着做了好几场大手术,也就到了现在才能够稍微歇上一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