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菁菁直接跳过这茬:“主任,我们是为了下放知青来的,我们是给下放知青送福利的。”
冯主任顿时来了精神。市知青办的工作,并不是说把知青们打包往乡下一送就完事了,他们还要管理知青的生活、学习和劳动。远的地方,隔上一段时间要派人过去问问,关心大家的状况。近的地方更是要不断派出慰问团,把党的温暖送到知青心坎里。
所以叶菁菁一说给知青送福利,冯主任立刻关心地问:“你们纺织厂是有瑕疵布吗?下放知青生活不容易啊,跟你们在城里相比,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
叶菁菁摇头,认真道:“我们送的不是物质福利,是精神福利,是鼓励大家奋发图强,为国家而奋斗。”
冯主任都听不下去了,喊口号,他比这些年轻人都在行。
谁要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来点实在的。
叶菁菁在冯主任撇嘴之前,赶紧点明要义:“是高考复习资料。现在全国的青年都在认真备考,响应中央号召,准备接受国家挑选。但我们听说,因为他们插队的地方偏远、条件艰苦,所以找不到学习资料,想要响应号召都找不到门路。”
薛琴已经跟叶菁菁搭档出经验来了,立刻接过话茬:“我们纺织三厂工人夜校知道这件事情以后,我们的工人同志们都非常着急。
大家纷纷表示,不能光我们在城里享受着优越的条件,而不管在农村地区同样为国家奋斗的下放知青们。
所以我们开了大会,大家一致决定,要给下放知青们也提供学习资料。大家一起努力,接受国家的挑选。”
冯主任的脸色可算是好看些了。
他开口询问:“那你们准备送多少套资料?我们西津下方的至今可不少,现在光是新疆就有一万多人,还有内蒙、宁夏、东北、云南,加在一起有好几万人。除此之外,省内跟周边省份的更多。目前我们有20多万执勤在农村呢。差不多一半省内,一半省外。”
他还怪体贴的,“西津附近的,让他们自己买吧。偏远的,买不到学习资料的地方,你们再赠送,这样也好给你们减轻负担。”
领导这么说,真不是厚颜无耻。
而是这个时代,大家不讲经济效益,起码不把经济效益挂在嘴上。大家伙儿都关注的,是社会效益。
比如说七十年代中期出版的《青年自学丛书》,就有好多是免费赠送给下放知青自学用的。
那会儿他们的工作目标是,每一个知青安置点,都要有一间图书室,书放在图书室里,每一个知青和社员都可以去学习。
但是——
叶菁菁和薛琴怎么可能同意呢?
赠送可以,那应该是政府买单,而不是由他们小小的工人夜校,来承担这么巨大的支出。
“二十万套资料,我们可以用成本价出。人家上海,以《青年自学丛书》为主,这几年向下乡知青赠送了490多万册书呢。咱们西津好歹也是个大城市,就向上海靠齐吧。省内周边地区的,让他们自己买。咱们西津购买十万套资料就行,一套也就二十多块钱。”
说着说着,薛琴忍不住心虚地低下了头。
因为她的数学头脑上线了,她意识到了,二十多块钱,十万套下来,那就是两百多万。
冯主任看她低头,瞬间气势涨起来了:“才两百多万?说的好像两百多块一样!”
第79章 钱从哪里来 羊毛出在羊身上
薛琴不服气:“可是知青下乡, 第一年要拿生活补贴144块钱。20多万知青,那可是掏了两三千万呢。给他们赠送资料,开支还不到十分之一呢。”
冯主任不耐烦地摆摆手:“那也没这个经费支出。”
叶菁菁赶紧强调:“又不是让知青办出。下乡知青的困局, 应该由西津市革委会统筹解决。”
如果不是场所不对,冯主任真想热烈鼓掌。这个刺儿头算是说出了他的心声。没错, 知青下乡, 又不是知青办能决定的事,什么锅都让他们背了。碰上知青闹事不配合, 也是让他们知青办顶在前面。好像他们能做主一样。
但他还是不能松口:“没这个经费,我们比你们都缺钱。”
叶菁菁叹了口气, 左右看看,压低声音说:“其实我们工人夜校,是真的心疼下乡知青。我们知道有很多知青已经下定决心扎根农村一辈子。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也有知青因为生活严重不习惯, 或者没办法忍受和家人分离,一心想要回城。”
“据我所知, 有的知青为了回城,不惜吃药伤害自己的身体,好拿到体检证明。但他们风华正茂,本应该是为国家做贡献的年纪。身体坏了,想在新的天地发光发热,都有心无力,反而给社会和家人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她说的这些,冯主任怎么可能不知道。就好像老师站在讲台上, 底下学生做任何小动作,老师都看的一清二楚。
光是他知道的,“制造”疾病的办法就五花八门。
什么喝墨水制造出胃穿孔的影像, 吃□□、升压灵量出高血压,喝麻醉剂变成心力衰竭的样子,喝农药制造胃肠痉挛。
除此之外,什么肝炎、肾炎、心肌炎、血尿,甚至装疯卖傻,装聋子装哑巴的等等等等,就没有他们想不出来的招,变不出来的病。
作为西津市知青办的一把手,冯主任都佩服这些年轻人的创造力。可这样的创造力,也给知青办的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