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菁菁叹了口气:“其实如果其他路能走,我们都相信,想回城的知青们,也不会这样摧残自己的身体。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本来只是想装病而已,结果真的搞垮了自己的身体。”
“参加高考,考上大学或者中专,获得干部身份,毕业以后由国家分配工作。这样的光明大道,如果他们能走,他们怎么会不愿意走呢?”
冯主任的眼睛瞬间就亮了。
叶菁菁的话题提醒了他一件事,那就是如果知青能够通过上大学回城,那么他们的工作,就不由知青办来负责了。
天地良心,为了安置这些回城知青,他们知青办上上下下,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工作岗位确实少,他们也变不出来呀。
现在好了,只要知青自己考上大学,他们就算是把包袱给甩出去了。
叶菁菁还在直抒胸臆:“况且大家一起坐在考场公平竞争,即便考不上,也是自己技不如人,想必下乡知青们都通情达理,不会再怨天尤人,把责任推给其他人。”
这话真是说到冯主任的心坎里了。
他想到的是,以后再有知青磨他们知青办,他们就有现成的话可以堵回去。
“想要回城啊?那你好好考大学不就结了嘛。”
“大家一张试卷,你考不过人家,总不能怪别人吧。”
冯主任到底是长期做知青工作的人,想的问题挺深。
考大学这种事,能考上的都是幸运儿。
但这条路实在太诱人,一次考不上就放弃的,是少数派。绝大部分人,起码要努力个两三年。
以他的经验,埋头扎在书堆里一心搞学习的人,其实事是最少的。
冯主任还在皱眉毛,想要压价:“两百多万哦,太贵了,你们应该把价格压一压的。学习资料哪能卖得这么贵呢?看人家,卖一本也就五毛六毛七毛。”
“这已经是我们压缩过的成本。”
说到钱的事儿,薛琴是半分不肯退让,“说白了,两百多万看着多,但想想看,如果是病退回城的,成年累月看病吃药,又要花多少钱?”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
但经费开支这种事情吧,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除非是上面大领导发话,否则根本不能随意挪用。
哪怕旱的旱死,涝的涝死,那也得受着,否则会彻底乱套的。因为口子一旦开了,人人都会找借口,随意挪用经费。
叶菁菁看到冯主任眉头紧锁,于是再次提出先前的建议:“不如这钱就让知青自己掏吧。”
大家都穷,那就别打肿脸充胖子了。
冯主任却摇头:“算了,下乡知青有几个手头宽裕的。还是我们知青办召集他们的家长吧,让家长问你们买资料,然后给他们寄过去。”
叶菁菁和薛琴异口同声:“那可不行。我们卖给下乡知青的书,是我们折本打了折扣的。回头这些家长买了,却拿过去倒卖怎么办?现在复习资料真的很俏的。”
冯主任瞪眼睛:“你把我们知青家长想成什么人了?”
叶菁菁一点也不客气:“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家长不愿意给知青掏这个钱怎么办?
虽然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主任你也知道,按照咱们的回城政策,一户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能留在城里。
那子女多的家长会留下谁?十个有八个都是自己最喜欢的小孩。
其他小孩哪怕是肉,那也是手背上的肉。”
多子女家庭,一碗水能端平的,那真不多。
“高考决定的是知青自己的命运,应该由他们自己把握。”
冯主任走来走去,仍然觉得不应该再增加下乡知青的经济负担。
这些孩子,在乡下能养活自己,就已经很不错了。
穷的地方,一天的工夫只值一两毛钱。他去看望知青的时候见到过,有的人家只有一条完整的裤子,谁出门谁穿。
二三十块钱,他们辛辛苦苦干一年,都攒不下来。
可是,免费赠送高考资料给他们的话,这笔钱又该怎么来呢?
薛琴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要不这样吧,知青办通知家长们开会,告诉他们有这个事情,让他们给自己孩子寄钱。如果家长不出钱的话,那就让知青自己想办法。”
爹妈都不管你了,自己还不管自己的话,谁管你?
她又补充道:“再说了,一套二十本书呢,又不是非得人手一套,10个人合买一套也行啊。”
她这么一说,突然意识道,“那如果知青办送书的话,1万套就可以了呀,那就是20万。”
她竖起了两个手指头,眼睛瞪得大大的,“20万,总归能挤得出来吧。”
冯主任想反对,都反对不出口了。
一下子从200多万打骨折,给你打成了20多万,直接少了一个零。
你还说没钱的话,那当真有点说不过去了。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锅甩给了领导:“挤也不是我能挤出来哎,我说20万划算有什么用呢?领导要觉得这个钱不用出,那就出不了。”
说白了,下放知青已经下放了,相当于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他们的困境,并不是西津领导必须摆在眼下首要考虑的问题。
这些话他没办法说出口,只能发两句牢骚。
叶菁菁笑着说:“其实这个事情吧,也不仅仅是为了我们下放知青。我记得主席号召我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