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地方为什么最需要我们?因为那里条件还不行,方方面面都跟不上,包括教育。”
“我们赠送高考复习资料给下放知青,也是在为当地的教育添砖加瓦。更体现了我们是大家庭,时刻互帮互助的精神。”
薛琴机灵地在旁边补充:“就是啊,高考复习资料送过去,知青能用,跟他们一到参加高考的本地青年,同样也能看得到啊。”
她还记得中央广播电台的事呢,于是秉着没鱼虾也行的精神,积极提议:“我们还可以在当地的广播电台播放我们的教学录音。这样当地所有想要学习的人,都可以跟着录音一块学。”
哇!
她开始忍不住头晕目眩了,如果真那样的话,他们的讲义外地购买群体,可远远不止西津的下放知青啊。
嘿嘿嘿嘿!
那他们讲义的销量该有多高啊!
薛琴似乎看到了自己面前平地起的高楼。
如果能够靠卖讲义赚到足够的钱,他们就能自己盖房子,把工人夜校安安稳稳地放进去了。
对了。
还有印刷厂。
宁乡县的印刷厂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恢复自己的业务,万一他们不继续对外出租的话,讲义要怎么印呢?
必须还是得有自己的印刷厂。
叶菁菁则是充分掌握着谈判的技巧,层层递进。眼看冯主任在最后拍板的边缘摇摇晃晃,只差最后一把推力了。
她又给即将出锅的美味浇上了最后一勺热油,激发出勾人魂魄的香气。
“送复习资料下乡,也是为我们西津市好啊。以后当地一说起来,就知道西津是大城市,大气。”
拜托,诸位领导,城市名片有多重要啊。
上海的工厂为什么不管生产什么,产品都被四方抢购?
当然是因为,全国老百姓都知道上海市大城市,光鲜亮丽。上海货就是高档货的代名词。
西津想要有这个待遇,当然得从方方面面努力。
送高考复习资料下乡,就是花小钱办大事儿,一举多得。
冯主任终于下定了决心:“那我们请示领导,领导签字的话,就把复习资料给他们送过去。”
这就对了嘛。
领导也是人,只要是人,最关心的,永远是眼皮底下的事情。
从前几年开始,所有的工厂都在开足马力搞生产,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但工业产品跟农业产品不一样,老百姓要顿顿吃饭,却不可能天天换新衣。
那西津的工厂要想销路畅,就不能光窝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必须得往外面走,打开市场。
送资料去外地,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好契机。
冯主任的心放回胸腔了。
他不担心说服不了革委会的领导。
盖因西津在解放前就是工商业发达的地区,用上级领导批判他们的话来说,这里在历史上,就是搞投机倒把的大本营。
话不好听,却从侧面证明的一件事情,本地人确有经济头脑,身体里淌着搞经济的血。
不然社队企业也不能搞得这么风风火火。
冯主任愿意伸手了,叶菁菁和薛琴都如释重负,再三再四地保证,他们一定把复习资料准备好,随时等待知青办的命令装车。
两边正其乐融融,冯主任还关心了一下工人们的复习情况,外面突然间传来吵吵嚷嚷的声音。
其实,外头一直不谈不上安静——
搬家还能安静到哪儿去。
但一下子,响起这么多尖利的女声,还是能让人心猛跳一阵的。
俩姑娘赶紧跑到窗户边上,往外面看,只见楼下闹成一锅粥,几十个二三十岁的女同志,朝着知青办的人大喊大叫。
中间伴随着咒骂声和小孩的哭喊声。
因为被他们顶在前面的,是一位短头发的女同志和两个小男孩。
薛琴伸手戳了戳叶菁菁的胳膊,不是很确定:“这个人好像有点眼熟诶,这不是上次到咱们厂里去闹腾的那个,叫什么来着?哦!卢少婷。”
啧!这人怎么现在这副狼狈的样子了。
她还真是能得罪人。
瞧瞧这些女同志,一个个看着她,恶狠狠的,眼睛都是红的。
叶菁菁则在心里哟吼了一声,乖乖,广大人民群众动作够快啊。
第80章 谁欠的? 没有谁天生应该弹钢琴,就好……
两个女同志还在眨巴眼睛看热闹。
冯主任的头顶都要冒白烟了。
他冲出去, 朝着楼下大喊:“你们闹腾什么啊?有这闹腾的时间,就不能好好学习参加高考吗?”
薛琴好奇地跟叶菁菁咬耳朵:“干嘛啊?这是?要回城?那她们拽着卢少婷跟俩小孩干嘛?”
叶菁菁朝她做了个噤声的手势,摇摇头。
两人都竖起耳朵听, 听到后面薛琴眼睛越瞪越大,失声道:“咱们西津知青可以回城带小孩啊?”
哎哟喂!这么个重大利好的消息, 他们家居然没人知道!
别看她哥哥姐姐都顺利通过直接征兵走了, 没下乡。
但他们家族有人下乡啊。
65年时,她表姐就写血书, 偷了家里的户口本,自己跑去报名去新疆了。
整整12年的时间, 她表姐总共就回家了不到五次。
后来政策松动后,家里想把她弄回来。但是她已经在新疆结婚生孩子了。
她人是有门路回来,但孩子无论如何回不来, 这是硬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