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琴将信将疑:“省革委会忙死了,哪有精力管这么多。”
“事有轻重缓急,函授班现在就是头等大事啊。”
叶菁菁给她分析,“首先,现有的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是客观事实,对吧?”
话是这个话,而且是大实话。
但,没用。
薛琴出身干部家庭,自己又是个干部,自然明白“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没那么简单。
或者更直接点儿讲,对执政者来说,尤其是地方政府,真正火烧眉毛的事情,从来都不是所谓的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
叶菁菁也没那么天真,当然清楚当官的和作群众的想的不一样。
对地方政府来说,真正摆在首位的,是和谐稳定。
第164章 八卦丑闻(捉虫) 一切为了稳定
“你听我说完啊。”叶菁菁示意还在摇头的薛琴, “办函授班,也是在为省革委会着想。”
“现在教师队伍严重不稳定,因为很多老师都去参加高考。他们一方面是想进步, 另一方面他们是怕不进则退。”
“他们没有大学文凭。那新的师范生毕业出来,分配工作, 会不会把他们的工作给抢了?”
薛琴一开始还一边听一边点头, 到这儿了忍不住跳起来:“不可能!”
她没控制好音量。
so,唰的一下, 所有人的目光直接集中到她身上了。
可怜的小薛书记尴尬地哈哈:“你们继续上课啊,好好上。”
她话音落下, 第二堂课的铃声刚好“铛铛”敲响。
薛琴干脆拉着叶菁菁出了礼堂,好去外面说话。
“怎么可能呢?现在是因为人才不够用,国家才招大学生培养人才。怎么可能大学生一毕业, 把别人的工作都给顶了。”
“那本来能转正的人呐。”叶菁菁自己当了这么长时间的临时工, 对身份问题特别敏感,“正式工的名额都是有数的。本来有的老师代课时间长教的也好, 有名额可以转正的。大学生一毕业,到学校直接是正式老师了,名额不就被占了吗?”
薛琴张张嘴,啥也没说。
叶菁菁再接再厉:“而且就算是正式老师,不也得考虑自己以后升职的问题呀。后面评职称,选干部,一道学历的门槛拦下来,人家日常工作干得再好都没用。”
“换成你, 你恐慌不?”
薛琴被问住了。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厂里考上大学的人毕业回来,跟她竞争干部岗位——
想想都不寒而栗。
她突然感受到危机了。经历过文·革时代的人, 看到了太多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别人落魄的今天,未尝不是她的明天。
大学的函授班必须得赶紧办起来,不然她要怎么办?
叶菁菁还在滔滔不绝呢:“不办函授班的话,教师队伍怎么稳定?教师队伍不稳,还怎么搞教育?”
“行了!”薛琴迫不及待地打断她,直接拖着她朝行政楼走,“你写你写,这封给革委会的信,你来去起草。”
叶菁菁那叫一个恨啊:“你个大懒鬼,我都已经告诉你怎么写啦。”
“不行!我写不出那个味儿。”
于是提出问题的人,就成了解决问题的人。
倒霉的叶菁菁不得不花费一堂课的时间,好歹把这封信给写完了。
着重强调函授班,对于维持现有工作队伍稳定的重要性。
不然所有人都忙着参加高考去了,各家单位还不得瘫痪呀。
而且叶菁菁一直觉得当初办工农兵大学,初衷当真是好的,是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只是在选拔学生的时候,走后门的太多了,把工农兵大学变成了干部子弟的特权。
现在搞函授班的话,也是对那些老老实实一直工作的同志的安慰。
哪怕函数大学文凭的含金量,比不上全日制。但在以后升职称时,那也是同等学历。
叶菁菁放下笔,检查了两遍,然后才交给薛琴:“这总行了吧!我就知道我不该都这个嘴。”
薛琴嘿嘿嘿,开始灌迷魂汤,甜言蜜语不要钱的往外丢:“好啦好啦,我请你吃夜宵,然后我们再去送田宁。”
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让新生3月8号前去报到。
田宁今晚11点钟的火车。
至于她为什么不白天出发?当然是因为火车班次少啊。
能有一班车从西津直达厦门,不用她中途转车,已经是因为西津和厦门都是大城市,她运气好了。
王凤珍因为要准备今年的高考,所以也跟着上完了日语课,才过来找两人:“走吧走吧,我们一道去田宁家。”
好惆怅啊。
她的小伙伴们,一个个都去上大学了。
更让她惆怅的是,大家伙儿一道快走到家属区的时候,对面匆匆忙忙跑来个人。
他们还没看清楚究竟是谁的时候,对方的声音就已经传过来了。
“小敏小敏,通知书,你考上大学了!”
下了日语课,正准备回家睡一会儿,然后再去接夜班的纺织女工徐敏,难以置信地呆愣当场:“我,大学?”
她妈跑得气喘吁吁,直接把录取通知书塞到她面前:“考上了,你看看,小敏你考上大学了。”
徐敏看着录取通知书上自己的名字,两只眼睛先是往外面凸,然后向上翻了翻,头一仰,直接倒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