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红火小日子(150)
当时孟奎跟在后头,眼眶通红,紧握着拳头,死死忍住心中的怒火,才没冲上去揍人。
虽说之后他悄悄将银子补给了老妇人,可他心中仍是气愤不已。
朗朗乾坤,青天在上,为何不把毛文武收了去!
“奎子,大人自有人大的安排,你别冲动。”陆承泽亦是个嫉恶如仇之人,可他明白大人暂时不动毛文武,有他的道理。
“大人,要不然,我悄悄去收拾毛文武一顿,保证不暴露自己。”孟奎实在忍不了,就想狠狠揍毛文武一顿出气。
“不行。”宋县令拒绝得毫不留情。
“可是……”
“孟奎,你可知为何我迟迟不抓毛文武,不是因为我怕他,是因为需要毛文武作饵,引出邓元昌。”
有些事,原本宋县令只告诉了陆承泽一人,如今看来不说不行。
他如今手里可用之人不多,万一孟奎一时冲动,打草惊蛇,那他们今后的路会更艰难。
平阳县上一任县令,因贪赃枉法,草菅人命被判了斩立决,查出来的证据说是上任县令贪了二十万两银子。
二十万两银子,相当于平阳县全县两年的赋税。
不仅如此,原本县衙里还有十万两储备银,如今也不翼而飞。
抄家的官员将上任县令的府邸翻了个底朝天,也只找到些珠宝字画,并未找到银子。
上头为了安抚民心,交托差事,便发下话来,若是宋县令能找到这三十万两银子,这银子便拨给平阳县衙。
平阳县这些年被上任县令弄得乌烟瘴气,城里官商勾结,欺压百姓,城外官道垮塌,房屋摇摇欲坠,百姓苦不堪言。
他到县衙上任后,发现县衙的捕快和上任县令乃是一丘之貉,净是些鸡鸣狗盗之辈。
他这个县令发出的命令,这些人总是阴奉阳为,敷衍了事。
宋县令心知,如若连县衙都不能掌控,其他事情更是空想。
于是,他托人带消息叫陆承泽,孟奎,张途三人秘密来县城,充作他的手下,助他一臂之力。
第135章 其中内情
陆承泽三人本就与他交好,况且这三人武艺出众,性子刚正,不贪不占,如今的平阳县衙正需要这样的浩然正气。
陆孟张三人一开始只以为是宋书吏遇到了麻烦,需要他们帮忙解决。
到了县城后,才知道宋书吏便是新上任的县令。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陆孟张三人秘密探查过后,将丢失的银子锁定到了上任县令的师爷邓元昌身上。
邓元昌是在上任县令的知交好友,两人同一年科考,邓元昌落榜未中,便跟着上任县令来了平阳县做了上任县令的师爷。
上任平阳县令恶行败露后,上头的人只管抓了县令,并没关注邓元昌,这才叫他钻了空子,带着银子躲了起来。
几十万银子数目庞大,且银子不同于其他货物,银子更沉更压车,要想把银子运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宋县令认定银子还藏在县城内。
后来陆承泽打探到,邓元昌和县衙捕头毛文武的关系不一般。
毛文武是走了邓元昌的关系进的衙门,也是邓元昌叫上任县令,提毛文武做的县衙捕头。
这两人之前并没有任何关系,仿佛真的只是邓元昌赏识毛文武。
可毛文武有什么值得赏识的,贪财好色,欺凌弱小,调戏姑娘,可以说是无恶不作。
既然邓元昌和毛文武本人之间没什么关系,那定然是两人的家人亲眷有问题,经过一番探查后,谜底终于揭开。
原来毛文武竟是邓元昌同母异父的弟弟,邓元昌的父亲酗酒,一喝醉了酒就爱打人。
邓元昌母亲赵氏实在受不住,生下邓元昌后便偷偷跑了。
赵氏一个女人独身一人,哪里生活得下去,没多久嫁给了毛文武他爹,次年生下了毛文武。
来到平阳县后,机缘巧合之下邓元昌被赵氏认了出来。
邓元昌从小没少挨父亲的打,所以他对母亲的离开,不但不怨恨,反而很理解。
母子相认后,为了不招人闲话,并没有公开关系,对外只说邓元昌是毛文武的朋友。
毛文武之前隐藏得还不错,街坊四邻都说他是个不错的小伙子,可自从他进了衙门当捕快,尝到了甜头,恶性便开始暴露出来。
许是知道邓元昌手里有银子,毛文武很是谨慎,关于邓元昌的消息他只字不露。
为了不惊动邓元昌,宋县令只好采取迂回战术。
他寻了个由头打了陆承泽板子,陆承泽被打后,心中有怨,在房里咒骂宋县令。
这一幕“恰好”被毛文武瞧见,接下来陆承泽又有好几次办差不顺,不是被扣工钱,便是被责骂,他求助过毛文武,对方却不搭理他。
直到宋县令开出最后通牒,再办砸差事便要将他赶走。
陆承泽走投无路,再次找到毛文武,求他帮忙,并说只要不离开县衙,叫他做什么都行。
毛文武仍旧没搭理,私下叫人打听了陆承泽的来历,知道他是个孤儿,父母双亡,亲友俱无,救了里正才得了个巡街的活。
这次被弄到县衙来,应当也是里正为了报恩才将他推上来。
一个没有背景的毛头小子,不足为惧,反倒可以利用利用。
思及此处,毛文武这才露了点小手段,帮陆承泽解决了问题,叫他顺利完成任务。
从那之后,陆承泽便假装视毛文武为恩人,并借报恩为由跟他的来往起来。
毛文武对陆承泽释放善意,本就打着从他身上套话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