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家红火小日子(179)

作者:一耳清风 阅读记录

这一年里,李氏吃得好,休息得好,清荷还买了不少补品给她吃。

又因为家里多了几件喜事,她心里松快,如今她的身体是越来越好,再不像前几年那样动不动就不舒坦。

经过李氏的宣传,没过两天,全村都知道周家二房新生的孩子是个七斤四两的大胖小子。

小名叫元宵,大名周清毅,是他上学堂的哥哥取的。

因着家里只有杨九娘能照顾万氏坐月子,家里头商量了一。

决定杨九娘在家里照顾万氏,镇上的酸辣粉摊子由清荷,周明远,韩忠三人去。

酸辣粉摊子如今有不少老顾客,客源稳定,是家里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摊子不能丢下,所以十六这天,清荷便去出摊了。

清荷对摊子上的事,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再说这本来就是她爱吃的东西,调出来的味道,比杨九娘多了几分意思,一时间酸辣粉摊子多了好些客人。

十七这天,金婆婆问李氏,要不要准备小少爷洗三用的东西,李氏说不用。

乡下人家,没那么多将就,多是等孩子满月时,请亲朋好友一起聚聚。

孩子还小,折腾来折腾去,别给折腾病了。

元宵满月那天,周明远在院子里办了酒席,请村里的人来热闹热闹,大伙你带着一包糖,我带着十个鸡蛋,早早去了周明明远家。

比他们更早的,是大房一家子,孩子出生这一个月,只有刘氏和清霞去见过,周大伯和周清波还没见到。

一是因为他俩确实忙,地里有活,还要出摊,没什么空闲时间。

二来嘛,周大伯父子不方便进屋去看孩子,要看孩子,只能把孩子抱出来,这一冷一热的,孩子容易受凉。

如今孩子满了月,天气也暖和起来,抱出来转转也是行的。

走到内院,刘氏让周大伯父子在院子里等着,自己带着清霞去屋里抱孩子抱出来。

月子里的孩子见风就长,更何况万氏吃得好,奶水足,小元宵每天吃得肚儿圆,到了满月那天,足足有十一斤。

满月了的小元宵,可爱得不得了。

曾经红通通皱巴巴的皮肤变得又白又嫩,小手肉乎乎的,像刚出锅的肉包子。

眼睛黑黝黝的,不含一丝杂质,轻轻松松就能望进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刘氏满眼疼爱地抱起孩子,给孩子戴上一个银锁。

万氏眼尖,一眼看出银锁怕是不便宜,做工不算很精致,分量瞧着却是很实在,估摸着要三四两银子才能拿下。

大房一家挣钱不容易,万氏赶紧推辞:“大嫂,他一个小孩子,哪用得着这么贵重的东西,你拿回去,等清波媳妇给你生了孙子,拿给孙子。”

“没事,我给自家侄儿送点东西,偏你说法多,都是自家孩子,给了就拿着。”刘氏一脸的笑。

万氏这话算是说到了刘氏心里,明年儿子就要娶媳妇,若是快的话,后年就能抱上孙子。

话说到这份上,万氏不好再推辞,接受了大嫂的心意,心头思量着,回头给大房回礼时,备厚重点。

刘氏看着白胖的元宵,越看越喜欢:“弟妹啊,咱们元宵长得很真好,我见过那么多孩子,就没有比他更会长的孩子,他瞧着可比他哥哥姐姐有福多了。”

万氏赞同地点头:“那可不,怀他哥哥姐姐那会,能把肚子糊弄饱就不错了。”

哪像怀他的时候,每天都有肉吃,还变着花样吃。这孩子这才满月,都快赶上清文三个月的重量了。”

妯娌俩在屋里说着话,可苦了外头等着的周大伯父子,光听见里头说话,半天不见把孩子抱出来。

周清波不好催他娘,周大伯也不想惹刘氏,干脆叫了清霞一声。

第160章 醉翁之意

听见周大伯的声音,刘氏才想起父子俩还在外头等着。

别说她忘记了,就是清霞也光顾着捏元宵的小手玩,压根忘了爹和大哥还等着。

“弟妹啊,我把孩子抱出去给他大伯和大哥看看,两个大男人在家念叨好多天了。你放心,有我看着,孩子不会有事的。”刘氏也知道不能再耽搁,再等会吃席的人该来了。

孩子交给刘氏,万氏放心得很,她给孩子戴上帽子,便叫刘氏抱出去了。

周大伯父子头一回见到元宵,父子俩眼都不眨地盯着看。

周大伯想着,家里人丁兴旺,才是兴家之相,照二弟家的做派,这孩子日后多半也要送去念书。

念书好啊,等他有了孙子,也把孙子送去读书。

周清波想的是,他下个月就要成亲,这个弟弟才这么点大,若是他明年有了孩子,叔侄俩正好一块玩。

不得不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一家四口,三个人想的都一样。

周家在王家庄没有亲戚,万氏这边也没有,万氏先就说了,她是个没甚亲缘的,娘家那边,她只当是死绝了,并不想和兄嫂再有来往。

因此元宵满月这天,来的大多是村里人,谭家和凌老板娘也来了,满香楼的刘掌柜人没来,派人送了一份礼。

周家舍得花钱,元宵的满月酒办得比别人娶媳妇还漂亮。

桌上的肉菜那是实打实的,有鸡有肉有鱼,份量足足的,就是素菜也吃得人满嘴流油。

乡下人吃席,送不起太贵重的礼物,大多送些家里的瓜果蔬菜,鸡蛋什么的。

送的稍贵重一点的只有王长喜家和村长家,王长喜家送了一匹细棉布,说是给孩子做衣裳,对王家的家境来说,很是难得了。

村长家送了一斤红糖,一斤白糖,二十个鸡蛋,也是能拿得出手的礼。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