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红火小日子(258)
乡下人过日子讲究实在,要说什么最实在,那自然是吃穿二字,因此清荷准备的福利也颇为接地气。
每人五斤猪肉,一匹布,一包白糖,一包糕点,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东西。
为了发福利,周明远在村里买了一头肥猪,就是王长喜家的那头。
因着女工每日可以拿一些红薯渣和不要的菜皮菜叶回家,王长喜家的两头猪养得特别肥。
当然也不止王长喜家的猪养得肥,那些女工家里养的猪,就没有不肥的。
作坊里的女工加送货的车队,再有谭玉娇和黄秀才两名夫子,这些人加起来,一共有二十二个人。
既然是福利,就得让大家满意,清荷特意请了张屠户来,让大伙自己选肉。
想吃肥的就割肥的,想吃瘦的就割瘦的,喜欢吃排骨的,就砍排骨,五斤肉抵七斤排骨,绝不让大伙吃亏。
最后剩下猪头,下水什么的,清荷家自己处理。
作坊的工人拿了东西,都不忘给清荷道一声谢谢东家,而清荷也会回上一句“辛苦了”。
领了东西的工人心里美滋滋,脸上喜洋洋,正要拿着东西回家,又被清荷叫住。
“大伙拿了东西先别急着走啊,福利还没完呢,作坊刚开工的时候,我就说过,只要大家好好干,过年我给大家发大红包。”
“现在我叫谁,谁就上来拿红包啊,头一个就是我们的赵管事。”
被叫到的赵慧赵管事,顶着众人的目光走到清荷面前,清荷递给她一个红封,又说了几句鼓励的话。
“接下来是胡春桃。”
胡春桃不可置信地瞪大眼睛,她也有?
可是她才去作坊这么短的时间,东家竟也给她准备了?
胡春桃晕乎乎地走到清荷面前,村里人这才注意到,不知在什么时候,大伙口中的苦命女人,早已变了模样。
不再是一副苦相,不再是一副怯弱瑟缩模样,取而代之的是挺直的背脊,坚毅的眼神,宛如一株生命力顽强的蒲草。
一个接一个的员工领走红封,这些红封里,多则五两,少则一两,是根据每个人的表现来评定的。
黄秀才捏着手里的红封,只觉得掌心发烫,那里头是五两银子,周家姑娘说他教学教得好,这是给他的奖励。
而他猜测,是周姑娘知道他想要去参加秋闱,变着法子的给他送银子。
罢了,就是现在还回去,周姑娘也不一定会承认,这份恩情,他记下了。
将银子装在胸口,黄秀才等清荷忙完了,才走上前去跟她告别:“周姑娘,在下今日就要同母亲回乡过年了,明年再见,先提前祝姑娘过年好。”
如今已是腊月二十五,再不走,回去该忙不过来了。
“夫子一定要回乡吗?天这么冷,你和于大娘干脆别回去了,就留在村里一块过年吧。”黄夫子对村里的孩子和作坊的男工都很负责,清荷挺感激他的。
黄秀才微微一笑:“族中还有长辈,若不回去,恐落人口实,过完年我会尽快赶回来。”
这话里的暗藏意思,清荷听明白了,怕是黄秀才族中也不是一片和谐,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既是这样,她也不好挽留,便与黄秀才提前道了别:“黄夫子一路顺风,明年再见。”
第227章 翘首以盼
村里的学堂腊月十几便停课了,黄秀才一直待在王家庄没走,是舍不得放弃跟苗不离探讨学识的机会。
苗不离虽只是个农官,也是正经八百的举人,学问上那是没得说。
黄秀才有心继续参加科举,当然不愿放过向举人学习这样的好机会,因此他一有空就去找苗不离探讨。
苗不离自己也是寒门出身,因此对寒门出身又勤学好问的黄秀才颇为欣赏,对他的疑问总是细心解答,算得上是倾囊相授。
放假这段时间,两人大多数时间都待在一块。
一场过年福利,扰乱村里人的心,每个作坊工人家里都在上演着相同的一幕,那就是对作坊工人进行耳提面命的教育。
教育的内容就一个,要好好做工,不要闹幺蛾子,又是发福利,又是发钱,这么好的活计打着灯笼都找不着。
要是不好好做工,弄丢了差事,就别再进家门了。
村里人的过年福利,其实不算什么,若是让这些人知道,刘广林的分红,怕不是要把下巴惊掉。
之前说好,年底给刘广林分半成红利,清荷说到做到,前日已经派韩忠给刘广林送去了五百两银子。
就是周清波和韩忠也一人分了一百两银子,两人一开始还推辞,直到清荷说作坊的员工人人都有才收下。
周清波拿着银子,又是抠脑袋,又是挠耳朵,堂妹安排他去出去学本事,还给他发银子。
这……他怎么好意思收下这钱。
堂妹这条路行不通,周清波又拿着银子去找自家二叔和二婶,结果二叔二婶也不愿收回银子,让他收着银子赶紧回家去。
周清波无奈,只得收起银票,回家陪家人了,他这半年几乎没在家待,如今有时间,就只想多陪陪家里人。
黄秀才走后,苗不离的屁股后面从黄秀才换成了清文。
他也学着自己夫子一般,整天拿着书跟在苗不离身后,嚷着要跟苗大叔学习,要考秀才。
苗不离挺喜欢清文这个孩子,勤学好问不骄躁,清文愿意跟着他,他还挺开心的,整日把清文带在身后,有时讲讲课业,有时讲讲农事。
清荷起初还以为弟弟只是小孩心性,一时兴起,后来见他学得挺有劲儿的,晚上还抽出时间和他一起整理当天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