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红火小日子(442)
次日上工之前,玉芝和王阿杏先去了一趟清荷家里,告知清荷她们的决定。
清荷得知他们三人都愿意去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都是有几分志向的人。
有志向好啊,有志向才能把事情办好。
既然决定带这几人走,清荷便没让玉芝和王阿杏再去作坊,她让两人留下来,由金婆婆教她们打锅盔,做凉粉。
不过再教手艺之前,清荷照例让两人签了一份保密契约。
其实做凉粉和打锅盔的手艺,清荷并不怕泄漏出去。
打锅盔需要油酥,油酥里有特制的五香粉,只有她会弄,学会了揉面,没有油酥,照样打不出来好吃的锅盔。
拌凉粉用的是干的豌豆粉,一般人分辨不出来,并且拌凉粉用的辣椒油也是自家的秘方,就算有人学会了做凉粉,也拌不出那个味道。
只要把最关键的东西掌握在自己手上,别人怎么模仿她都不怕。
吃之一道,便是差一分,也是差,真正爱吃的人,只认自己认可的味道。
金婆婆日后是要跟着自己走的,不可能一直教人做锅盔。
清荷便把杨九娘从作坊叫了回来,让金婆婆把杨九娘一起教会,日后再需要培训新人,就可以让杨九娘教。
王家庄里的作坊,一直很稳定,没出过什么岔子,有爹娘看着,不会出什么事。
趁着这次,清荷把杨九娘也调了出来,另外提了个可靠的人当管事。
杨九娘是清荷信得过的人,只留在作坊做事太可惜了,清荷想把她安排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去。
府城那边,清荷也去了信,让刘广林回来一趟,这是清荷思虑再三做下的决定。
十里酥香是吃食铺子,刘广林以前是酒楼的掌柜,对招待客人和铺子里的管理很有一套,让他来管理十里酥香开分店的事,再好不过。
一时间周家人人都忙了起来,清文整日把自己埋在书堆里,盼着能顺利冲过府试,周明远和于中在地里捣鼓。
金婆婆教杨九娘几人打锅盔,清荷联系上了马师傅,叫马师傅再做些烤锅盔的炉子送来,万氏则忙着招人的事,白芷和妞妞负责看元宵。
家里人人手上都有事,清荷又觉得家里人手不够了,想再买两个人回来。
金婆婆跟清荷说了,想把妞妞培养出来接她的班。
这样一来,清荷回京城的时候,等于金婆婆,白芷以及妞妞都会跟着她一块走。
杨九娘和韩忠要负责生意上的事,家里头这些杂事就没人做。
金婆婆知道清荷又要买人后,提醒她再买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回来。
“婆婆,买半大小子做什么?”清荷不明白为什么要买十几岁的孩子,白荣和王磊那是做做样子的,不是真的买下了。
金婆婆指了指清文书房的方向:“我的姑娘哎,少爷是读书人,身边需要个书童,总不能事事都叫少爷亲手去做。”
呃,书童,这倒是清荷没有想到的。
她读书的年代没有人有书童,村里和镇上的读书人家里又不富裕,也没有人用书童,所以她根本想到这点。
她记得电视里和小说上的读书人,确实身边都有个书童,就像祝衍之身边的青竹一样,能帮着跑跑腿,做一些琐事,让主子能专心念书。
第389章 糊涂母子
金婆婆是个有眼力的,清荷把买人的事情交给了她,让她挑一个会做饭的妇人,再买个十几岁的男孩。
家里的人够多了,再买两个人就行,买多了,家里住不下。
这天上午,金婆婆叫杨九娘三人在家里练习打锅盔,她和于中去了一趟镇上,转头领回家一对母子。
“姑娘,这是赵家母子。”金婆婆带了人回来,先把人领到清荷面前让她看看。
虽说姑娘嫁了人,可一回到周家,金婆婆情不自禁地叫起来清荷在闺中的称呼。
清荷抬头打量着金婆婆带回来的两人,那位妇人大约三十多岁,瞧着面色有些蜡黄,应当是没吃什么好东西,缺营养造成。
妇人身边的男孩,约莫是十四五岁,立在原地大大方方第任清荷看,一点也不怯懦。
清荷暗自点头,金婆婆选人果然有一套,这妇人是留在家里做活的,不用太精明,也不用心眼太多,只要人老实勤快就好。
她爹娘都是实在人,买个心眼多的人回来,她还怕她娘压不住。
而给清文选书童则是相反,得稍微机灵一点的,若是太木讷不懂得变通,不仅不能帮助清文,反倒还会给清文添麻烦。
清文日后是要去县学甚至府学念书的,到时候他的那些同窗里头,肯定有达官贵人家的孩子,书童若是不机灵,得罪了人,清文还得帮着收拾烂摊子。
看过了人,清荷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便让白芷把人带下去,让他们母子俩把自己洗干净,换身衣裳,再吃点东西把对着填饱。
镇上的人牙子处,她是知道的,虽不至于饿死,可也吃不饱肚子,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既然买到她家了,总得让母子俩吃饱饭。
回来的路上,金婆婆已经打听过赵家母子的情况,那妇人姓谢,从小被卖到了赵家当童养媳。
长大后,嫁给了赵家的大儿子,隔了两年生下了儿子赵小成。
赵家大儿子性子憨,一个人农忙时忙地里,农闲时出去做工,养活赵家的一大家子。
谢氏对此不是没有意见,可她是个童养媳,没有娘家,说话没底气,心里再不舒坦也只能忍着。
去年冬天,赵大累得吐了血倒在了镇上,赵家老婆子舍不得拿钱出去请大夫,说是让赵大回家躺躺就成,没必要花钱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