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厂长跟上去,踹他几个窝心脚:“你这种没骨头的东西,真以为我们华国想收你?有本事,你想去哪去哪。可惜啊,像你这样的货色,想当狗都没人肯要,只能赖在我们华国丢人现眼。”
“好了好了,不能再打了,再打,他就要死了。”
王老师害怕出人命,连忙劝住了韩厂长和方校长。
两个男人发泄过愤怒,也冷静了下来。
韩厂长问:“那他怎么办?”
“出了这种事,工厂肯定不能再留你了。郑经理,你走吧。”方校长疲惫地说。
“走就走,总有一天,我会跟你们证明,我说的才是对的!”郑经理爬起来,一瘸一拐离开了仓库。
路过春妮时,他瑟缩了一下,没敢看她。
他走之后,韩厂长捂着脸蹲了下来。
“……是我的错。那天我收到一封信,是舒老师从温南寄来,跟其他几个老师商量的实验论文。那封信件夹在一堆信件里面,我没仔细看,就放在桌边先去忙其他的事,被姓郑的看到了温南这两个字。但他不敢肯定是不是舒老师的地点,就悄悄跟鲁师父,还有学校的其他几个老师透露了消息……”
韩厂长住在门房,在门房的窗边弄了张桌子,时常在那张桌子上加班,帮忙收发信件。
他像个孩子一样,抱着头不放:“……他想逼我们自乱阵脚,好确定他放出来的消息是不是真的。这次是我做事不谨慎,差点连累了大家。校长,你罚我吧。”
校长叹了口气:“这件事,不是你一个人的错,我们都忘了通信的问题。这次过后,你从门房搬出来吧。正好老教室有隔间,你住到那边去,还有韩师父也搬出来。我会再请一个门房专门负责收发信件,以后温南的信都不准他们直接寄过来。”
“郑经理,他说的那些话——”郑经理就负责销售,他说话原本就极有煽动力。韩厂长被他用话术对付这么久,不是没受到影响。
“当然不是真的,我们华国一定会赢!”春妮一口截断他的话。
两年多的战争,华国人胜少败多,加上倭国人对媒体的严控,以及物质生活的困苦,很多海城人从抗战之初的信心满满,到现在都或多或少地开始消极。
像郑经理那样的人也不少见。
老师们也是人,深陷魔窟之中,又差点被倭国人算计,会产生彷徨很正常。
这才是刚刚开始,以后总有更艰难的时刻,该怎么办?
春妮觉得,下次再出海城,是不是给他们弄点政府军报纸看看?搞不好能有点以毒攻毒的效果?
第116章 116 提防
郑经理走后没两天, 第三季度股东分红的日子到了。
前些日子,他们终于联系上了工厂的另一位股东——船商何意升。
他这段日子一直在跑船,前两天才有空到学校跟方校长见过一次面。他的船主要跑吴江等内陆河段, 是青帮另一位闻人华天伟座下的弟子。
而工厂的另一名股东连德江, 因为高大海又搬了一次家,学校也失去了联系到他的唯一一条渠道。
因而,这一天一到,学校没课的老师们就不约而同地往王老师的办公室凑。
他们对这位工厂最神秘的大股东可是好奇不已。
老师们这种看八卦的心情影响了春妮。
这段时间是她难得有的闲暇时光,处置完张乾坤的事,她回到小摊前好好揉了两天的面,引得食客们差点没把她的摊子挤垮。
有的是听说那桩案子赶来看热闹的, 有的纯粹是听说她回来了,馋她做的馒头, 特意赶来买馒头解馋瘾的。
现在粮食价钱高,市面上几乎没有小摊再做得起纯面粉食品,包括春妮的小摊在内。她的糊辣汤里的面团早就改成了红薯米粉,馒头也全都掺上了荞麦面, 高粱面等口感粗砺的杂粮,再也打不起功夫馒头的牌号。
但小顾姐的馒头跟她那些学生们做出来的, 又怎么会一样?这可是传说中的断根龙爪——咳咳。
春妮的小摊从天黑到天亮,从天亮再到天黑,直到值夜班的李德三来替班, 吃饭聊天的人才渐渐散去。
这两天中,春妮也了解到了不少小道消息。比如学校的另一位股东何意升。因为家里在金城有根基, 他便扎根金城和海城周围做水运,平常住在金城的湖畔别墅,很少往海城来。
春妮就听码头上的人说, 何意升家里原先是金城殷实人家,后来到海城闯荡。
他当年给了他师父华天伟一笔不菲的拜师礼,平时不参与帮中事务,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青帮弟子。他这笔拜师礼相当于变相的保护费,不止商界,政界很多人也以这种形式入过帮会。
青帮中人也愿意以这种方式壮大帮会的声势,不止不介意他们借用帮会的名头,还会以秘会,参股的方式使得这些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当然,冲着她馒头来的食客也没白跑一趟。
为了让馒头的口感更好,春妮亲自去码头磨坊借来精磨的小磨子,将那些粗粮五筛五磨,磨得比白面还细,掺在面粉里头揉制,反而令馒头多出了一种韧而绵细的口感。
粗粮其实比细粮扛饿,春妮还往面里加了少许的细盐增加口感,足工实料,咬起来粉糯糯的,另有一番风味。这下,她馒头的价格降了下来,反而比之前更划算,更加受力夫们的欢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