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帐春深(160)
老将军这话说的,已然达到了愚忠的巅峰。
饶是皇帝本来要沈家祖孙死,这会儿都得重新考虑考虑。
杀了这么忠的一个老将军,往后这些朝臣们该怎么想他这个皇帝?
元嵩听罢,把目光落在了沈若锦身上。
沈若锦道:“秦琅因我数次犯险,险些命丧西疆,的确是我这个做妻子的不好。但此乃家事,无论如何都够不上罪行。至于杀都护,抢兵符,带兵击退西昌大军也是事急从权之举,最终结果是我大齐胜了西昌,一雪前耻。臣女不知犯了什么罪,是斩杀奸佞有罪?还是保家卫国有罪?还是我姓沈就有罪?”
“沈若锦!”元嵩沉声道:“你放肆!”
李相见状,立刻站出来怒斥沈若锦,“黄毛丫头,仗着自己有几分能耐,竟敢在皇上面前如此放肆!你杀都护、夺兵符,私自调遣兵马,就是杀你一百次都难赎其罪,竟然还敢问你有什么罪?”
“你才放肆!”秦琅反斥道:“皇上问话,李相大人插什么嘴?难道这朝堂之上所有事都得你李相大人说了算,连皇上都不许过问了?”
皇帝闻声皱起了眉头。
本来他听到沈若锦问‘还是我姓沈就有罪?’的时候,就已经察觉沈若锦怕是知道三年前的事,心中已是十分不悦。
李相连忙向皇帝行礼道:“老臣不敢。”
沈若锦道:“我倒要问问李相说我不该杀都护、夺兵符,究竟是为公还是为私?杨万雄临死前还在跟我叫嚣,说就算他故意克扣沈家军的粮草,明知西昌大军压境也不发援军,皇上也不会治他的罪,奸佞之辈如此揣摩圣意,若此风盛行,我大齐危矣!”
她说:“这朝堂之上究竟是谁给杨万雄的底气胆敢坑杀大齐将士?是你吗,李相大人?”
李相忽然被扯入其中,顿时脸色青白,“我与杨万雄素无往来,你休要胡乱攀扯!”
沈若锦的目光扫过众人,“那是殿上哪一位说杨万雄杀不得?”
“不是我。”
“也不是我……”
“更不是我!”
众大臣们纷纷撇清干系。
最后没说话的只有皇帝。
杨万雄揣摩圣意,做出此等恶行,被沈若锦杀了一点都不冤枉。
元嵩恨不得把他的尸身挖出来,挫骨扬灰!
沈若锦道:“若是如此害人的奸佞杀不得,杀了也有罪,那我无话可说。”
殿上众人也有点无言以对。
沈若锦继续道:“带兵抗敌非我一己之私,是为家国百姓,粮草军需马匹朝廷不给,也是身在西疆的众人想方设法寻来的,我等身为大齐人士出钱出力还出人,这还有罪?还有兵符,早在遇水城我就交给了前来交接的二殿下,二殿下说皇上让我和阿公回京面圣,我与阿公即刻启程回京。若这样也有罪,那就只能君让臣死,臣不得不……”
“巧舌如簧。”元嵩打断道:“朕连发十道旨意,宣你二人回京,你为何抗旨不回?”
沈若锦满脸诧异道:“我从没见过皇上的旨意,何来的抗旨之说?”
第137章 受封
大内监凑近皇帝耳边说,前头派去传密旨的人一直都没有回音。
一点音讯都没有,人也失去了联系。
那些人早就被秦琅秘密处理了。
他与阿公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提前做好了准备。
沈若锦没说假话,她是真的没见过传旨的人,连二殿下都是在犒赏三军过后才跟她提及此事。
二殿下一说,沈若锦跟阿公就立马回来了。
遵旨的很,哪来的抗旨一说?
皇帝看着她满是诧异的眼神,愣是看不出有什么隐瞒来。
李相见状,又想出来说话。
徐大人抢先一步道:“皇帝何时下发的旨意,臣等也不知啊?”
元嵩发的密旨,言官自然不知道。
皇帝为免他们在追问为什么要发密旨,直接跳过了这个话题,问沈若锦,“你进京面圣,缘何着白衣,还捧着牌位?”
沈若锦心道:自然是为了给我舅舅和兄长们争得身后名。
她嘴上说的是,“前些时日我梦见了舅舅和兄长们,他们问我,如今皇上安否?天下太平否?我嘴笨跟他们说不明白,就想着带他们来看看。”
“你还嘴笨?”
元嵩都快被她一连串的话堵死了。
沈若锦道:“太久没见他们,一梦见就光顾着哭了,何止嘴笨,简直泣不成声。”
朝中清流纷纷念起了沈家儿郎们的好,有不少大人还想把女儿许给沈家儿郎。
沈家门风正,不纳妾,一家和乐,也没那么多幺蛾子。
唯一的不好。
就是沈家儿郎们死得太早。
提起来,就令人唏嘘不已。
“说的好听,这沈若锦鼓动京城百姓挂白幡举挽联,闹出那么大的动静,还把沈家将军的牌位带到御前,分明就是想对皇上挟恩图报!此女心思深沉,皇上可不能着了她的道啊!”
李相党见势头有些倾斜,立马站出来主张严办沈若锦。
一个一口“此风不可长,否则我大齐江山危矣!”
还有人说秦琅今日御前告妻就是为了搅浑水。
这次根本不用沈若锦和秦琅说话。
清流党就跟李相党大战了数个回合。
几个皇子隔岸观火,都在心里琢磨父皇究竟是什么意思?
准备如何处置沈家祖孙?
吵了好半天。
元嵩头疼地扶额,“够了!朝堂之上,吵吵囔囔成何体统?”
皇帝看着牌位上的名字,想起了三年前差点死在西疆,是沈家兄弟拼死将他救出,逃亡路上,是沈如松换上了他的衣衫去引开敌军,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