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218)

作者:羽春 阅读记录

他俩是两口子,嘴也亲了,鸡汤也喝了,不讲究这些。

等谢岩休假回家,就用他的东西,他们共用。

被褥有,陆杨成亲的时候有带陪嫁的被子,都是新的。

他们后来都盖的新被子,旧被子正好给谢岩带走。

他还拆了一件旧棉衣,给谢岩做了一对棉护膝。

护膝用两条袖子做的,余下的部分,陆杨裁剪缝补一番,又是个小背心。他也给谢岩捎带上。

这个季节还没转暖,按照往常的日子,得到清明节以后才转暖,还有两三个月呢。

厚棉衣脱下,也要穿夹袄。谢岩读书,久坐不动,穿个背心在里头,正好护着心窝。

他家状元郎很容易沉浸到书里,回神之前,手脚冻得冰凉都不知冷热。身边没人照顾,陆杨心头记挂。

鞋子也收拾出来了,他早抽空洗晒过。

都在一个县城,今次少拿一些,下次回家,脏衣服脏鞋袜拿回来洗晒,再带两身干净的衣裳过去。

不过刚开学么,陆杨就把看起来比较新的鞋子先给他捎带上。

之前乌平之给他们送了两身棉衣靴袜,新衣裳他们都穿了,鞋子还留着一双。

都说穿新鞋,走新路。他们过年穿了一双,谢岩明天正式开学,也穿一双。

余下的就是零碎物件。

谢岩不挑笔墨,毛笔开叉了,他拿剪刀修修继续用。

用他说法,卷面只要整齐干净就好,字体难度不高,随便什么毛笔,捡一根就能用。

他还有一支好笔,偶尔兴致来了,练字用的。

私塾也有书法课。写字不过关,考卷都到不了考官桌上,这是很重要的一节课。

刚去上学,不好显摆,态度得端正。陆杨把这支笔拿小盒子装好了。

砚台嘛,嗯,是家传的,不知道算不算好东西。

谢岩的爹就用这个砚台,很普通的样式,巴掌大,中间凹陷,四周微挺,没一点特别之处。

他随身带的砚台还要再小一些,只够放手指粗的小墨条。

陆杨想了想,平时上课写字多,还是把大砚台带上,大砚台积墨多,写起来方便。

改天攒下银子,给他家状元郎再买块大砚台放家里用,不然写个文章什么的,小砚台实在不够。

纸墨都给他拿一半。

乌平之说这些东西他全包了,陆杨没那么厚的脸皮,家里有的,就先用上。

过阵子手头紧巴,就让乌少爷接济接济。

再就是书了。谢岩说了好多次,他不想带书。

陆杨觉着吧,刚去上学那几天,还是把书带着,摆桌上,自己不看,给先生看。不然他桌上空空的,这叫什么态度啊?

多的不拿,四书五经全带上。

他最近有所了解,参加科举的人,只需要选一本经书学,相等于是四书一经。

不过谢岩仗着脑子好,也说触类旁通,都看完了,读通了,大致会背。

陆杨听到他说“大致会背”的时候,心都提起来了。

怎么叫大致会背呢?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能模糊回答。

谢岩就说,他以前背完了以后,都是把书拆了,随便拼装,他喜欢的文章放一堆,不喜欢的放一堆。

如今书籍都乱乱的,他也不知道记得什么,不记得什么,但问他哪个句子,他基本都能说出前后文。

可怜陆杨没看过这些书,识字量还没增长到能随意翻阅的程度,没法考他,只好委托乌平之帮忙。

今天收拾书籍,陆杨翻开看看,他不知书内文章原来是从哪本书里拆下来的,但他隐约看懂了标记。

谢岩在书上划线句子,在后边夹了试卷。卷子不知何人所写,被他一起装订成册了。

陆杨:“……”

没见过这样子读书的。

因为谢岩胡乱拆书装订的行为,陆杨分不清四书五经散落到了哪些书册里面,他就按照封皮来拿。合计九本书,他都拿上了。

全都收拾好以后,装了三只箱子。

等赵佩兰去灶屋,陆杨还爬到炕上,从炕柜里拿出一套里衣放到被子里卷卷叠起来藏好。

这套里衣是他平常穿的。他觉着以他家状元郎的黏人程度,新入学肯定会想他,这也没别的东西解相思,就让他抱着衣裳睡吧!

往下再收拾,就是水杯、碗筷之类的东西。

水杯平时用,碗筷就放屋里加餐用。

陆杨给他炒面粉吃,炒好以后拿竹筒装起来,一竹筒有个一斤多,他装了两竹筒。再拿一包糖。

夜里熬灯油,要是饿了,就拿开水冲泡搅拌,加点糖,又营养又好吃。

再抓了些核桃、红枣,平时解馋。

瓜子就不用了,这东西嗑着上瘾,影响学习。

等明天,再给他装两笼肉包子带上。

万一小食堂的饭菜不好吃,他们中午就热包子吃。

别的就没有了。

陆杨收拾妥当,到前门转悠。

陆林跟他一块儿张望:“奇了,不是说中午之后就回来了吗?”

说是今天第一天报道,不用上课,最多午饭后回来。

陆杨说:“可能是去县学了。”

元宵节没领到廪膳银,谢岩心里惦记。

过了节气,也出门了,肯定会顺带领了。

等天色再晚一点,生意淡了,他们哥俩儿就搬凳子坐门口,揣着手看着过路行人,时不时吆喝一嗓子,吸引客人。

主要还是聊天。

陆林说:“我爹找我聊了个事,问我记不记得三姑,以前老给我拿豆腐吃的那个姑姑。我有点印象。他说好多年没见,三姑嫁到县里,我现在也在县里,让我帮忙打听打听,我去哪里打听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