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贵妃吐槽日常(清穿)(278)

作者:玄北 阅读记录

“贵妃千好万好就是缺了一位皇子……”

说话的官员偷偷看了一眼前面的明珠。

“看明珠大人意思,依然支持大皇子。”

张吉午步伐变慢,他并不想掺和进夺嫡一事。

等回到顺天府,他将南书房发生的事跟幕僚说了。

“这银票属下倒是知道。”他边倒茶边道:“从去年开始就有不少小商户跟银行借钱,虽然银行需要实物抵押,但利息不算高,总的来说倒是促进了商业繁荣,据说去年泰山银行在山西多个州府开设银行,有多个豪商在银行开户。”

“这边京师转到的银子可以存入这边银行账户,再花费少量手续费汇入山西的分行账户,就省了沿途带银子的烦恼,只这一项就方便了不少商人,听说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地方欢迎。”

张吉午端起茶杯,“奇了,就没人偷学?”

“山西商人我记得可是很活跃。”

这时候正是山西商人活跃时期,在微商浙商未崛起前,朝中对有钱人印象多是放在山西人身上。

毕竟有些人做买卖,连国家都肯卖。

“倒是有,不少钱庄也做汇款生意,只是一百两就要收一两转手费,泰山银行存银进去每月还给利息,取钱也不用手续费,跨地汇款才要,在人家银行存几个月说不定这手续费就挣回来了,不比钱庄划算。”

“关键还是银行的银票防伪做得好,那能够变色的彩墨是如何也仿制不出来。”

幕僚点了点桌子,小声道:“关键是银行自己交税,去年上交户部不多,可也实打实交了。”

这年头就没见哪个贵族和官员主动缴税的。

张吉午喝茶,什么都没说。

哪怕对幕僚他也没透露他跟泰山银行背后泰山商行的关系。

“所以现在京师是认泰山银行银票的?”

“认,商户认,百姓就认,只是朝廷没认而已,不过朝廷只要传出允许交税用银票,这天下怕是没有哪家钱庄的银票打得过泰山银行的银票。”

不得不说贵妃这次出招出乎所有人意料,只是借了银子,还不是真金白银就让自家银票得到朝廷承认。

贵妃付出了什么?

银票挤兑风险?

贵妃敢承诺,想来是不怕银行遭遇挤兑。

再看看贵妃得到了什么,户部银子虽然分期还款,可这银子到底是户部出的。

她什么都没损失,就承担了挤兑风险就拿到了官方承认银票地位。

张吉午现在看不出银行银票为何非要朝廷承认。

他总觉得没那么简单。

这疑问同样出现在皇帝心里。

只是跟张吉午不同,皇帝不明白他能问出来。

“当然重要,国家承认,泰山银行出的银票就相当于法定钱币。”

[其实就是国家信用和泰山银行所出的货币挂钩。]

若是后世人大概会觉得眼熟,某大国不就这般操作,央行可是私人银行,现在大清对于金融是一片空白,她不伸手简直对不起自己。

“法定货币?”

皇帝沉吟一声,又问道:“难道你不怕银票跟前朝的宝钞一样贬值!自宋时纸币出现以来,纸币似乎一直在贬值。”

宝音坐下来道:“不一样,历代的纸币没有锚点物,我的银票都是有真金白银储备。”

“金银放在银库里,放出去的是纸钞,如何都不会有风险。当然白银贬值造成的银票贬值这一点无法避免。”

她再次拉出黑板。

“我们来上课。今天跟你说说货币的前世今生。”

她先写了赌、财、赔、赏几个字。

“货币这东西最开始是用的贝壳,从汉字就能够看出,最开始围绕钱的都是贝字偏旁。”

皇帝沉默,“等等,让阿哥们一起听。”

梁九功适时问道:“皇上,可是请太子殿下和大阿哥?”

皇帝本来要点头,突然想起未来会当皇帝的小四来,他开口道:“将三阿哥和四阿哥一通喊来。”

几位阿哥都在上书房读书,很快被叫过来。

皇帝坐在长长的炕上,几位阿哥就站成一排。

宝音见人到齐继续上课。

“从这些字就能看出最早的钱是贝,当时人都在黄河一带繁衍,离大海很远,所以稀有的贝壳作为钱币使用也很正常。”

大阿哥举起手。

“贵母妃,为何说人在黄河繁衍,我们满人不是从长白山走出来的吗?”

他记得前几年汗阿玛还派人追溯祖先脚步找到满人的祖地。

宝音嘴角抽了抽,“因为我们是农业民族,农业离不开水源。”

“可我是满人!”大阿哥被亲爹瞪了一眼声音小了许多。

“后来随着人类的脚步扩大,海边随处可见的贝壳就不适合作为货币使用。没人愿意被人用随意捡来的贝壳换走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抽的丝。”

“所以贝无法作为货币后,交易变成了以物换物,其中衣食住行中最容易携带保存的生丝替代了贝的地位。”

“哪怕是现在布匹依然能够当做货币使用。”

她拿湿布擦掉黑板上的字,重新写下了钱、铜、银。

“后来人们发现了铜,铜成为交易货币,从铜被发现,五千年来的货币基本都是铜。”

宝音瞅了大阿哥一眼,先他一步说出来。

“你是不是想说还有金、银?”

大阿哥被猜透了心思嘿嘿一笑。

“金作为一种贵金属,确实适合做货币,但是它却无法成为货币。”

“为什么?”太子惊讶地问道。

在他记忆里金子比铜钱贵重多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