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吐槽日常(清穿)(279)
皇帝一直沉默听着未置一词。
宝音笑了笑道:“因为金子贵重,很多金子被当作陪葬品埋入地下,两千年下来地上的金子越来越少,少就没法流通,听过一句话吗?乱世黄金盛世古董。”
“每逢乱世黄金才是最佳保值物,因为不会生锈,埋在地下几十年挖出来也不会变少。”
“许多人有钱当然是换成金子储藏起来,藏起的金子越多,市面上的流通的金子就越少,无法流通的金子如何成为货币?”
太子恍然大悟,大阿哥跃跃欲试举手。
“那银子呢?银子可不少!”
宝音挑眉回道:“错了哦,古时候银子比黄金还要少?”
大阿哥傻眼了,“为什么?”
“想知道就认真听课。”
“铜钱作为货币也有缺点就是额度太小,所以无论哪个朝代都容易出现钱荒,这也是有些朝代一度出现私钱的原因。市面上没有足够多的铜钱,百姓就不得不使用私人铸造的钱。”
宝音在黑板上写下私钱和官钱二字。
“问你们一个问题,假设现在是汉朝,市面上流通两类钱,一类是官钱,官钱是含铜量高做工精美的汉五铢,另一类是私钱,是掺杂了铅和铁的明眼一看就知道是私钱的榆荚钱,这两类钱一同在市面上流通,你们觉得哪种钱流通最广?”
大阿哥想也不想回答:“当然是五铢钱。”
太子思索着没有回答。
宝音看向两位小阿哥。
三阿哥磨磨蹭蹭后随大阿哥说了一样答案。
四阿哥脆声道:“儿臣觉得是榆荚钱。”
皇帝意外看向他,“小四为何这样想?”
“要是五铢钱,鬼母妃也不会问这个问题。”
太子这时候开口,“儿臣也觉得是榆荚钱。”
很好,四个孩子分成了两派。
皇帝抬头:“说说原因。”
“因为贵母妃说了,五铢钱做工精美,或许会跟金子一样被收藏起来,这样市面上五铢钱少了,流通的都是榆荚钱。”
皇帝满意点头。
宝音继续说:“没错,官钱和私钱放在手里,百姓必然保存能保值的官钱,迫不及待将私钱花出去。”
“朝廷铸造的铜钱被收藏起来,市面上流通的就变成了私钱,这在经济学上叫做‘劣币驱逐良币’。”
“到了宋朝,因为江南以南得到开发,铜钱再次成为稀缺物,这也不仅是两宋商业繁荣的原因,而是当时周边国家都使用宋朝的铜钱,大量铜钱外流才是钱荒的主要原因。”
“因为钱荒,宋朝一度被逼迫铸造铁钱,初期的纸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到了明朝初期官方也面临缺钱这个问题,朱元璋便命人发行了大明宝钞,这个宝钞更多是参考元朝的纸钞,然而宝钞只发现不收,这就导致一个情况,宝钞越发越多,越发百姓越惊慌,宝钞也一再贬值。”
“大明的宝钞一度废掉,明朝本该跟前面朝代一样面临钱荒这个难题,却在永乐大帝手里得到了解决。”
“啊……”
太子听见明朝这个词时心就咯噔一声,他悄悄看了汗阿玛一眼,要知道在大清可是不准提起明这个字的。
皇帝面色认真起来。
宝音擦掉黑板上的字写了郑和下西洋几个字。
“郑和几次下西洋为永乐皇帝带回大笔钱财,后期永乐皇帝几次出征草原和修《永乐大典》的钱都出自这里。”
“永乐皇帝之后的皇帝基本上被文人忽悠瘸了,开了海禁,只肥了沿海私船,这里再额外说一下海禁伴随的倭寇这一产物。”
“明朝时期日本属于战国,所以一部分倭寇窜到沿海组成海盗作乱,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这些倭寇身份就很复杂了……”
“明面上官府实行海禁,但是海上贸易的利益是越禁越猖獗。”
“一些走私船出海归来是一本万利,有些就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走私货物无法变现,于是沿海士绅成为接手这些货物的最好人选。”
“走私本来就是犯法,这些走私货就让一些士绅起了贪心直接吞了货,走私的人肯定不甘心,也没法报官,有些报官了反而被诬赖为与倭寇串联的海盗,这些士绅有些是阁老告老还乡,有些是当地望族……”
“若是朝廷,你觉得该信谁?”
太子和大阿哥哑然,实际上几日前就有沿海官员上奏请求开海禁,朝堂内的反对声就没断过。
“这些人猖狂到什么地步?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宝船,图纸在正德年间不翼而飞,许多传闻是被烧毁。”
她意味深长笑道:“你们觉得是真是假?”
太子想到几年前的太和殿被烧一事。
这件事他印象太深刻了,因为他就住在乾清宫中,亲眼看到浓烟滚滚,后来被汗阿玛送去了慈宁宫,等再搬回乾清宫,太和殿已经烧没了。
“应该是真的吧?”他迟疑说道。
皇帝皱眉,还没从航海贸易所带来的巨额收入中回过神来,这笔收入得多庞大竟然能支撑永乐皇帝五次北伐还为儿孙留下一个“仁宣之治”?
“明朝有两都,南都和北都,跟《永乐大典》一南一北收藏一样,宝船这样的机密图纸自然在南京也有备份。”
“你们觉得谁有那么大能量让一南一北的宝船图纸不翼而飞?”
太子沉默下来,惊叹那时的文官力量。
“是反对开海禁的人哦。”
宝音愉快地宣布答案。
“正是因为民间走私甚多,多到大量白银涌入大明,多到大明给予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