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贵妃吐槽日常(清穿)(283)

作者:玄北 阅读记录

“上面说了,不收奴。”

赵黑伢眼神灰暗下来,衙门发的种子他也看了,是黄豆,一亩地收不了多少,给的赈灾粮也就十多斤,想要熬到收获粮食,还得去山里翻野菜。

要是遇见旱情,还得去逃荒。

“不过……”

贾管事笑了笑继续道:“主家这边买了不少地,还有不少活要干,你们可以继续留下,这人头税赋税主家帮着交。”

不少人眼睛一亮,连那本来准备回乡的人也跟着心动了。

要知道人头税和赋税就是压在人头上的两座大山,为什么希望村里族里出个有功名的人,还不是能让衙门忌惮,不会随意摊派杂役和加征赋税吗?

这里的地主竟然不要他们卖身就帮他们交税,谁不心动?

赵黑伢想着不管怎么说先留下来,他脑子里没有朝廷会免税这个说法,毕竟往年旱灾衙门不是该收多少收多少吗?

这片梯田快完成了,赵黑伢也看见山下那片荒地长出了绿色植叶。

过了十多天,管事领着一位外乡人指导他们取下茂盛的根茎教他们插秧。

赵黑伢没种过这种粮食,看到这粮食只长叶子不结果还有些好奇。

他只种过几样粮食,祖辈种什么他就种什么。

插秧完后还剩下不少苗,管事说不要了,给他们每人分一点。

“回去种子家门口浇点水就能活,再长一长叶子也能做菜,比野菜好吃多了。”

赵黑伢像是明白了什么,他咋舌,“原来这地里种的是菜呀,地主老爷可真是……”

他还记得自己身份,没说出冒犯地主的话。

心里暗暗想着地主真浪费,这么大块地种粮食多好,种菜又不能保存很久。

梯田完工这日,有人拉着两车种子过来,这种子很奇怪,竟然是黄色的长得跟门牙一样。

赵黑伢从未见过,管事又领着先前那位老农过来了。

“跟种棉花差不多,棉花会种吧?”

棉花不就是挖坑浇水放种子吗?

山西多个地区热火朝天开荒,收到雇佣的百姓帮着地主种自己不熟悉的种子。

京城这边也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这日小报突然出现了一篇报道,说是根据顺天府给出的资料,近亲结婚可能生不出孩子,就算生出孩子也多是体弱多病或身体有碍或智力发育不全。

这篇报道直接在京城掀起了轩然大波。

事关子嗣血脉延续,哪里能够容人忽视?

“什么两千年前就有祖先提出同姓不婚?”

“这小报说得有道理,汉朝之前是女称姓,男称氏,跟现在的姓氏是两码事,不能因为女子外嫁,就当她的血脉不是近亲!”

“原来同姓不婚是这个意思,古时候的同姓其实是指血缘相近的男女,跟现在不是一回事呀!”

“所以表亲成亲不是亲上加亲,而是血脉回流很难生下孩子?”

“小报纸上不也说有幸运儿会生下极聪明的孩子吗?”

“我婆娘还想帮我儿子聘请她娘家的侄女,这回得告诉她想都别想,我王家子嗣可不能断在她手里!”

“我邻居于大嫂总是骂她儿媳妇是不生蛋的母鸡,我还想着是亲戚关系怎么骂那么狠,原来不是她儿媳妇不能生,是她儿媳没法跟她儿子生!”

小报这篇文章直接在京师放了一记响雷,不知多少夫妻无声垂泪,也不知有多少夫妻怒目相对。

“放屁!同姓不婚是这个意思吗?”

有看到文章的卫道士怒目而视,纷纷撸起袖子拿起笔准备开喷。

朝廷这边也麻爪了。

因为朝廷律法规定,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

要真是古人同姓不婚和现在的不是一个意思,那就意味着这条律法得删去。

最重要的还是对民间造成的动荡,万一修改律法,得有多少夫妻关系破裂?

这日御门听政,刑部尚书率先上奏此事。

皇帝已经提前收到了消息,只是让他惊讶地是这件事他明令让顺天府私下查探,怎么会被传出去,还上了报纸?

他头一次有了报纸也不受控制的想法。

不过事情已经发生了,还是要解决。

“同姓不婚跟现在的同姓不婚是两回事?诸位卿家这其中有什么说法?”

皇帝看向的是汉臣,毕竟这件事汉人了解得最清楚,满人才入关多少年,怎么可能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张英先站了出来,“皇上,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如今一些同姓血脉其实很遥远,同姓不婚这条律法已经不合时宜,至于秦汉之前的同姓不婚确实指的是血缘相近男女。”

这两个同姓不婚的区别就差了一张纸,如今被人掀开,哪怕有人想否认也找不到漏洞。

古人严禁同姓不婚就是严禁血脉相近的男女成婚。

不能因为现在女子嫁出去冠上了夫姓,她的血脉就不算这一范围了。

满人中不少娶了亲戚的人脸色铁青。

很简单,满人有收继婚这个习俗,又加上满人人口少,彼此联姻定然有近亲结婚的例子。

像努尔哈赤的重孙娶努尔哈赤的重外孙女例子屡见不鲜。

不少人联想到自己失去的子嗣,这一算,上层特别是宗室皇室夭折的子嗣太多了。

以前猜测是汉人对他们的诅咒,现在看来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血缘太近的原因。

有人甚至想到当今皇上和皇贵妃身上,皇上有子嗣,他身体肯定没问题,皇贵妃也怀过孕定然也没问题。

为何两人没有生下孩子?

现在真相来了,因为他们是表兄妹,血脉太近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