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吐槽日常(清穿)(410)
[刚穿越过来那会儿,我可是做了两年的哑巴。]
“世界四大古文明?说说看。”
皇帝将自个儿手里的茶碗递过去。
宝音喝了两口,润了润嗓子。
刚翻看搜索出来的内容,眼睛突然变大了。
[什么,四大古文明只是西方的谎言,只有华夏文明存在?]
[古印度文明,这个印度是唐玄奘起的,指的是那片区域,连印度都是咱们人取的,算什么古文明?]
[《坤舆万国全图》是郑和船队绘制?因为当时只有郑和有大航海经历?欧洲一直是散装国家,要是有什么文明,为何郑和只带回了动植物标本香料金银宝石?]
[船上的记录人员也没见欧洲有什么先进的科技?说起来欧洲活跃起来还真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
她想起了行踪有些奇怪的《永乐大典》,还有欧洲那些像是开了挂的科学家。
爱迪生都能造假,难道还能指望其他科学家的节操?
牛顿还是学阀,打压其他学术呢!
再想想成吉思汗可是脚踹欧洲。
[欧洲要是有什么古文明,成吉思汗怎么没发现,大唐那会儿也跟欧洲有了贸易,只听有万国留学生,也没听当时有其他文明……]
皇帝见她一副受到打击模样,觉得有趣。
“四大文明古国,除去华夏,还有哪些?”
宝音脸色有点黑,她想起一件事来,大不列颠大名鼎鼎的亚瑟王是传说人物,真实人物根本不存在。
以前没多想,这西方国家该不会跟棒子一样,用小说来编撰自己历史吧?
还有文艺复兴,别忘记了这段历史还跟大名鼎鼎的黑死病流行时期重合。
怎么在大型疫情期间搞文艺复兴?该不会是抄袭中国的发明,再改头换面变成他们自己的吧?
文艺复兴对于后世存疑,她这个时期倒是好辨认。
宝音垂头丧气,扁了扁嘴,转头将头埋在他怀里。
她抓紧了他的衣服,声音闷闷道:“《永乐大典》,派人查一查永乐大典,我想知道里面的发明是不是被洋人弄去了。”
《永乐大典》是一套神书,拥有这套书能让原始社会跨越千年历史变成完整国家。
可惜这样一套书修成后就只有两套,一套放在南京,一套在北京。
北京的正本烧毁后,南京的副本就送到了北京。
之后就不断流逝,到后世只剩下残本,大部分都在西方。
问题来了,《永乐大典》可不是清末被掠夺走,是从明朝开始不断流失,最后为何出现在了西方?
皇帝难得见她这样沮丧模样,摸了摸她的头发道:“被洋人弄去又如何,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宝音气得拍打他胸口,“当然是拿回来,那是我们文明成果,是历史的见证,别人又不会爱惜,最后还拿那些当作战利品展示!”
皇帝想到她曾经透露过的历史,一口老血堵在了胸口。
他最爱的古董字画和子孙的收藏,最后都被洋人掠夺走放在了自己国家展示?
他按住了她乱动的手,声音变冷了,“你说得对,是该拿回来。”
“还有银子的事就按你说的办,等银子到了,就发行国债,先将北边战事平了,再处理洋人。”
“是文明古国,这天下最强大的国家只会是大清!”
……
一本又一本看起来破旧的书被送进了南书房。
宝音目光紧张盯着书,等清点后她忙问,“有多少册?”
得知少了四百多册,她有些惋惜。
皇帝捡起一本随意翻了翻,见是农书有些惊讶,里面竟然比他所知还要详细。
“好书,这么藏着是可惜了些。”
宝音深吸一口气道:“《永乐大典》给我,我出一百万两银子召集天下文人以《永乐大典》为基修一套《康熙大典》!”
皇帝露出意外神色,很快收回了眼神将书丢了回去。
作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皇帝,定然不会放过文功,他想着修书,只是没想过修哪一方面。
像是《永乐大典》这种,肯定没钱修。
“叫《康熙大典》岂不是拾人牙慧?我看不如就叫《古今图书集成》。”
宝音吐槽:“干脆叫《大清百科全书》算了。”
皇帝一听,顿时点头:“这个名字不错,就叫这个吧。”
宝音有些雀跃起来,没想到他真愿意将《永乐大典》交给她。
东华门的皇史宬是个冷门衙门,算是明清存放档案的地方。
因为木质建筑容易着火,所以这里是少见的砖房建筑。
今日宫里来了人,带着牌子将《永乐大典》都给搬走了,负责看管书籍的官吏心里一咯噔,有了不好预感。
到下午,就有东城兵马司的人过来,调查开国时《永乐大典》的入库书单,因为分不清谁任期期间丢失过书,历届官吏都被带走问话。
最后追缴回百余本,更多是失去了下落。
皇史宬的动荡并未引起什么人注意,今日是去日本水师回京的日子。
你
朝堂上不少官员都神不守舍,这么大一笔银子,皇上可都没说去处。
总不能全归私库吧?皇上要真这样干,他们就得撸起袖子死谏了!
苏努等人是一脸骄傲,他们这次可是圆满地完成了皇上交代的任务,本来以为能弄个一两百万银子就很不得了了,谁能想到日本一小国竟然还挺富有。
不说带回来的赔款,就连他们自己都有几万两入荷包。
当然这钱是不能说出去的,等上了岸就找泰山银行换成了银票,轻飘飘的银票贴着胸口放着,很是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