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吐槽日常(清穿)(523)
抵达江南钢铁厂,这边对了身份牌子,才放人进去。
这里的厂房都非常高,当然最显眼的还是厂房里那巨大的炼钢炉。
一阵热浪扑过来,炼钢炉在机械操控下慢慢倾斜,大量熔浆落入一个炉子。
炉子灌完钢水后,有人转动炉子转动了一个方向,炉子下方的开关被顶起,钢水顺着开关落入模具中。
等待冷却后变成粗坯。
接下来是运送到别的库房交给工匠打磨。
经验丰富的工匠光是用眼睛就能将尺寸看得八九不离十。
和丰在这钢铁厂留了三日,开了不知多少场会议。
钢铁厂一炉钢水下来,要做的不仅是纺织机需要的零件,还有各种农机需要的零件。
这几年密云的钢铁厂生产出来的畜力牌收割机、脱粒机还有耕地机都得到了运用。
原来总出现各种故障,经过一次次试验改良,新的设计已经趋向于完美。
如今那边的钢铁厂准备将蒸汽机和这些设备结合起来,便将畜力技术淘汰给了江南的钢铁厂。
这也导致江南钢铁厂还未营业就背上了负债。
开不完的会,做不完的决定,和丰忙得没完没了,三日后才将江南钢铁厂未来三年的规划理清了。
未来三年主要围绕着纺织机和畜力收割机来,再多建几根烟囱。
“多出来的钢铁路主要做铁轨,为以后修建铁路做准备。”
定下计划后,他离开了钢铁厂,去了常州的服装厂。
刚进常州,他就感受到常州的与众不同。
在别的地方很少见的作坊,这边官道旁时不时出现一个。
不是那种将家改造成作坊的,而是沿官道时不时出现库房,库房外面挂着木牌,写着某某作坊。
和丰的到来为江南服装厂带来了一大笔订单,就是六万军装。
这军装订单本来是户部嘴里的肥肉,皇帝将订单拆分,六成归江南服装厂,四成归江南的三家织造局。
这个户部还真没法说理,很简单因为这次出兵军费全都由皇帝自己掏腰包。
这要是国库出银子,户部说什么也要将订单要回来,十万军装,一件五钱银子就能做上一身棉服,十万军装说什么也能捞一些油水到手中。
当然户部没闹也是因为近来朝廷动荡,两位官场上呼风唤雨一般的人物都倒台了,这当头谁敢触皇上霉头?
……
和丰的到来并未给江南的人带来什么影响,真正影响是在开年后。
唐皮子下了定金后当然不会坐等着纺织机到家,从下个月开始就得每个月还一次债了,一两七钱,对于寻常庄户可不是小钱。
他这样以种桑养蚕养家的人这些年也不是没攒到钱,只是早年积攒的钱搬到县城后就耗费不少了,逢年过节回乡下有那米呀菜呀都得拿。
这日子过得也不是那么阔气,当然比没地背着饥荒的佃户好上不少。
休息了一日,他再次去了百货铺询问这边收什么。
今年桑葚丰收,县里卖不上价,最后还是百货铺出面收了,前面收后面洗了原地熬成酱,倒是免了整个县的桑葚烂在树上。
唐皮子识字不多,百货铺外面的黑板上写的字十个里只认识四五个,只能找店员询问。
“我们这里收鸭绒鹅绒还有棉花,哦,对了,晒干的蘑菇果子也是收的。”
唐皮子心里有了底,这不就是货郎下乡常收的吗?
回家后他提了一纸包的糖,瞒着妻子下了乡。
谁知这一下乡又闹出另一件事情来。
唐皮子下乡走了一上午,累了在路边歇息,遇见了一辆马车经过。
那马车都跑过去了,结果又回头停下来。
唐皮子脸上出现了警戒。
马车帘子被人掀开,露出一个穿着绸缎,胡须修得整齐的中年人。
“这位老乡,请问刘家村怎么走?”
这乡道隔一段路就多一个分岔口,不是本地人还真找不到路。
至于哪个村名字那都是口口相传。
很巧,这人要找的刘家村就是他老家,刘家村因为刘地主而得名。
“你去刘家村找谁?我或许知道。”
那人笑问:“我是来摆放刘三德刘员外,还请老乡给指个路。”
唐皮子见这人一身正气,不像是匪徒恶霸,便道:“再走两个路口,第三个路口下去,遇见的第一个村子就是刘家村。”
那人道了谢,马车调转车头又走了。
歇息了一会儿唐皮子也起身赶路,走了约莫两刻钟总算是到了村子。
唐皮子在家排行老二,上面有一大哥一大姐,下面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
都说中间的容易被父母忽略,唐皮子在家也一样,成家后又过去几年两个弟弟也成亲了,几个小家庭住在一起摩擦很大,每日争吵不断,索性就分了家。
分家后,唐皮子凭借两亩桑田,辛苦几年终于搬进了县城,后来赚了钱就买地,还不在自己村子买,买了就佃出去收租。
或许是搬到了县城,在村里算是有排面的人物了,才一进村子就有人招呼他。
“唐二,刘三德家来了一位大老爷,说是要去几个陪客,你要不要去?”
唐皮子想到路上遇见的那辆马车,他连忙道:“我就算了,这次回家有事,你们去吧。”
回了家,先将三间泥土房子打扫了一遍,这房子每年他都要修,屋子里放着不少架子和竹匾都是养蚕需要。
清理完久没住人的房子,就听见外面有人来找,他顶着一头蜘蛛丝走出去,就看到村里的大地主刘三德站在篱笆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