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吐槽日常(清穿)(732)
皇帝摆手,“不不,朕不是不能走,只是这一走,前线的那股气就散了,二哥不用劝了,今年朕就在外过年,京城那边有太子监国,还有皇后……”
“不用担心。”
他其实是担心他出征的机会不多了,已经四十的他,身体各方面都在下降,这次出来他就感觉没有上次情况好。
还生过一场大病,哪里像上次那样行军一两个月都没什么问题。
没过几天,大批物资快速运过来,有可以放在屋子里烧火取暖的炉子,有大批棉花被,还有大量过冬御寒的毛衣、羊毛大衣。
这些物资都是一车一车往这边送,大概是货物太多了,吸引了不少商人过来,玉门关也变得热闹不少。
皇帝看着前脚发下去的军衣,后脚就到了商人手中,皱眉道:“真是哪里都能看见这群商人。”
福全看了几眼道:“是去年的旧衣服,今年换上了新的,旧衣服拿出来卖了。”
皇帝摆手,“新的旧的我还能认不出来?吩咐人去查查。”
***
京城里来了一批回民,这批回民长相立体,一个个穿金戴银身上都是绸子一看就知道来头不小。
这群人被安排到理藩院。
九月里,宝音等人已经回到了京城,园子虽然好,不过建筑之间隔得太远,需要各自烧炕,远不如宫里密集取暖方便。
九月里京城已经降温,降温之后又下了一场大暴雨,之后是阴天大雨这番断断续续半个月天才晴。
天一晴,内务府开始送炭,各宫又开始热闹起来。
养心殿也开始忙碌起来,前面搭起了木头支架装上一块块玻璃,玻璃先用钉,后再上胶,保证没有一丝缝隙可以透风,别说玻璃装上后,少了风只有太阳能照进来确实暖和不少。
太子领着人进来,就看到造办处的匠人在这边忙活。
见他过来,忙有人将他引进书房。
宝音闲着无事在写生,写的就是外面的场景,蓝天、黄瓦朱红柱子还有上下忙碌的匠人,底下的太监宫女好奇地观望着。
太子走进来行礼。
“儿臣给皇额娘请安。”
宝音放下笔,“今日怎么有空来养心殿来了?”
太子也不是经常来养心殿,除了定时来请安的日子。
正巧今日不是,不用说也知道是有事。
太子也不客气,直接说了理藩院那群来客。
现在是有点棘手,这伙人说是俘虏,进的是理藩院,
说是使臣,又是地盘被大军打下。
关键是皇上那边没给个准确的说法。
太子去电报问皇帝,皇帝只回了三字:问皇后。
太子将事情说了,宝音安静听完。
“此事我知道了,会派人接手。”
太子还想问,见她没有开口的意思,只好先告退了。
没过几天,太子收到了告状,说是理藩院里外勾结克扣使臣的伙食,不仅不给饭吃,什么被子,炭之类的都没有,要的话得花钱购买。
往常这些理藩院都是自己备着的,朝廷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国慷慨作风,使臣来理藩院连吃带拿都不管。
这回突然断了伙食,让理藩院一群等着饭吃的人有些难熬了。
太子听说后将理藩院的官员喊过来责问。
理藩院之前归裕亲王福全管,之前是没出什么差错,这次也是裕亲王不在京,太子才绕过裕亲王将理藩院的官员喊了过来。
这人一来就喊冤。
“不是臣等克扣他们伙食,实在是账上无银,这笔钱户部没有给我们。”
户部不肯背这个锅。
“原定的银子有多少都是有数的,只是今年各衙门都缩减了不必要的开支,也挪不出银子给理藩院。”更别说是供别国的人大吃大喝。
太子觉得奇怪,“那被和炭之类的呢?先前有,你们怎么又收回去了?”
理藩院官员瞄了他一眼,压低声音道:“回殿下,内务府将多余的被和炭都拉走了,臣也没办法变出来。”
太子摸了摸下巴,意识到这就是皇后说的她来处理。
难道就是逼迫这些人滚出理藩院吗?
解决不了问题,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
理藩院近些时日的日子不好过,原来周边的使臣发现待遇在急速下降。
去找理藩院的官员说理去,人家理由也是现成的。
“每个月给的量就在那里,人一多消耗的就快,下个月才会补上,不省点怎么熬到下个月?”
一重在理藩院混吃喝的留学生第一个滚回了学校。
接着一众人将目光放在了战败的俘虏身上。
这群人是回疆押送回来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一群战败的人凭什么跟他们享受同样待遇?
于是就有人提议将这伙人赶出去。
“赶出去不太好吧?”
“有什么不好的?京城里不是没有回回,他们还有寺在,那清真寺不是收留无家可归的人吗?”
还没等这些人做下决定,就有官伢子带着翻译上门。
琉球的使臣偷听了全过程羡慕的眼睛都要红了,飞快地去找同伴报信。
“官伢子说愿意在城外给他们一块地让他们自己建房子,你们听听,这是多大的好事?”
“还出钱给他们建房子?”这是俘虏的待遇吗?
“那倒没听说,只说给一块地。”
这边哈密过来的老爷们都是灰头土脸,本来以为打仗跟他们无关,顶多上头从准噶尔汗国变成大清朝廷。
谁能想到他们是头一个被端,凡是当地有名望的都被判定为支援准噶尔跟朝廷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