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卧关山(327)
——没想到居然还有别的隐情?
萧挽风把舆图折起,走来身侧。“信写完了?”
谢明裳才写到一半,笔下正在写:“爹爹,我甚想你,母亲阿兄也甚想你。今年聚少离多,八月中秋一别,已有两月不见,爹爹胡须可长到两尺长了?务必打理干净再进家门。母亲提起数次,甚为嫌弃——”
后面的写不下去了。
她的目光从信纸上挪开,带几分吃惊思索,上上下下打量身侧的高大郎君。看他梳得一丝不苟的发髻,发冠下浓密的乌发。
中原人卷发确实少见,不像关外卷头发的胡人多……但越靠近北面,汉胡混血的后嗣越多。
谢明裳抬手摸摸他的鬓角,理直气壮说:“往上数三代,看看你先祖里哪家混了胡人的血。父族没有就看母族。我娘还是纯胡人呢。头发卷一点而已,多大事?”
萧挽风坐在旁边,深黑色的眼睛幽光闪动,弯了弯唇,似乎在笑,但眼底毫无笑意。
“你说得不错。父族上数三代,家祖母正是胡汉混血。出身不高,但生得美貌,被高祖纳入后宫,生下父亲。”
“父亲并未继承胡人血统,生得极为纯粹的汉人外貌。”
“我母亲是个纯粹的汉人女子。”
出身朔州名门的大家闺秀,温善雅默,被选入宗室,纳为王妃。
起先倒也琴瑟和鸣,生下长子,众星捧月长到三岁,立为世子。
为了庆贺世子册封,外祖家里恭请母亲回门省亲。母亲欣喜乘车回门探望亲人。
不想,这一趟出行,却成了终生祸事。
“出行半路上,遇到一小拨南下劫掠的突厥散兵。母亲的车队被冲散,护卫亲兵寻不到主母,慌忙回返王府报信求援。”
“援军在出事的荒野附近搜索一日一夜,最后在荒废的石窟里寻到了母亲。母亲领着几名忠心仆妇藏身在石窟佛像背后,安然无恙。”
受此惊吓,回门省亲之事当然取消。邺王妃急返王府。
人倒是安然无恙地回返,怀疑的种子,却从此种在邺王心里。
王妃车驾遭遇突厥散兵,失散一日一夜,藏身于荒野石窟……
弱质女流,如何活下来的?
有没有失身于突厥人,换取性命?
邺王妃磕破了额头,血流披面,发誓并未遭逢突厥人,自己清清白白,身边跟随的仆妇可为人证。
邺王冷笑而去。
日夜以泪洗面的邺王妃,当月的月事未至。她怀孕了。
查询王府内帷记录,省亲出发前日,邺王宿在王妃处,日子却也对得上。
在流言蜚语中出生的嫡次子,便是萧挽风。
萧挽风坐在旁边,深黑色的眼睛凝在纸上,看谢明裳写给谢崇山的家书。
“我父亲从未给我写过家书。当然,我也从未给他写过。”
“你母亲呢。”谢明裳边写边问,“母亲没给你写过家书吗?”
母亲留下的印象太过久远,萧挽风回想了好一阵:
“我六岁时,母亲病重过世。过世前油灯尽枯,无力写家书。”
瘦成只剩一把骨头。临终前还在声声地喊,阿折,唤你父亲来。临死之前,其言也善,我要告诉你父亲,你是他的亲生子嗣,要他信我……
邺王当然不不会来。
他在外头寻欢作乐,王妃过世两天后才一脸不耐烦地踏进灵堂。
他兄长,邺王世子,当时已十岁了,知晓世态炎凉。
亦步亦趋地跟随父王身后,学父王模样,一脸嫌弃地站在母亲灵前,敷衍上香。
父子两人极为相似的嫌弃神色,落在六岁的幼子眼里,留下终生磨灭不去的记忆。
“我更嫌弃他们。”萧挽风神色淡淡地道,“灵牌放地下,一年祭祀一回,对得起他们了。”
谢明裳不作声地听完,低头继续写信。
把家信洋洋洒洒写完,封进信封,揉着手腕随意往后一靠。萧挽风果然从身后把她抱在怀里。
谢明裳仰起头,抬手抚摸男人轮廓锐利的下颌。
“人死如灯灭,挽风。他们的灯早灭了,你这大活人和死人继续计较,无甚意思。”
萧挽风回应得漫不在意,“早淡忘了。”
谢明裳嗤地笑了。“早淡忘了,还专门把牌位放地下,和死人较劲,存心不让他们好过?”
“等黄花梨大床挪回晴风院,地下牌位移出,我们两个一起,给你父兄坦坦荡荡上柱香罢。香火散尽,随便往哪里一塞,你也就淡忘了他们。”
萧挽风露出触动神色,目光转向屋里,对着密室入口方向,凝视良久。
心田积淤多年的堰塞处,无声无息松动开少许。
他颔首应下:“好。”
午后,一道轻骑飞奔出城。携兵部的最新调令,外加谢家几封家信,六百里急传出京,直奔黄河以北、不定河方向而去。
——
黄河渡口以北,百二十里。
寒风呼啸,蒿草茫茫。
不定河支流纵横,从这片丘陵平原蜿蜒而过。
天入初冬,水面夜间结起一层薄冰,又在阳光下破碎。大块的尖锐碎冰随涛涛河水翻滚而下,光芒反射耀眼。
河边临时驻扎地,披甲兵士结成队列,刀枪剑戟齐备。许多双满怀恶意的眼睛,无声注视今日的不速之客。
“谢帅,稀客啊。”成列卫士尽头的大片沙地中央,木椅独坐一位四十岁上下的壮年男子,“如何也料想不到,本王和谢帅竟会有结盟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