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鸳鸯佩(125)

作者:顾青姿 阅读记录

他明明用她的画不知道办了什么事,但转手给她一万贯,让她说不出什么话。

他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有目的的,就比如带她拜师,也是为了和汪伯言交友。

汪伯言明明不需要她这个徒弟,但是不知道他用了什么手段,汪伯言收了她这个学生。

但他们师生之间的联系少的可怜。

她有很多想问的,但是张不开嘴。

她甚至知道自己不是这样的人,明明以前说什么做什么都直气壮。

爱情让人患得患失,她不喜欢这种感觉。

纯纯的队友关系,才是她想要的生活。

赵诚连着两次和她聊天不得其法。

这会儿有点琢磨过来了。

“你不喜欢在家?”

“也不是,。”

“那就是不喜欢家里有我。”

杜从宜:“……”

赵诚有时候真觉得她很神奇,都这会儿了,都丝毫没有怀疑他。

不知道她是迟顿,还是单纯只是信任他。

但是他作为一个丈夫,一个年长的丈夫,还是很负责任的。

“不喜欢在家,明年出门,就说去看云娘。要是不喜欢我,那没办法,你忍着吧。”

说完一个鹞子翻身,扑食成功。

进入十月,天气已经冷了,街上食肆雾气腾腾,行人匆匆,赵诚出门晚,到宋门的时候,关九郎问他:“大人,康渤出来了,说是案子结了。”

赵诚皱眉,:“什么时候的事?怎么这么突然?”

关九郎;“昨晚,也不突然了,这都拖了多久了,康大人也是冤枉,平白无故被关这么久,我昨晚看到他,整个人都快废了。”

赵诚伸手摸着腰间的钱袋子,掂了掂,直接丢给他:“替我去看看他,就说让他安心。我改日请他吃酒。”

关九郎应了声:“诶!一定给他带到。大人一直惦记着他。”

他的搭档参将林俊今日也在,见他来了,赶紧说:“大人,城门卫换防,最迟明日就会下令。”

赵诚:“什么时候通知的?”

“刚才韩将军给的通知,我正准备去请大人,韩将军打发人来通知,听说他可能要外放,咱们也不知道要换到哪里去。”

赵诚眯着眼:“我知道了。”

看来东宫的问题太大了,好端端的,怎么连城门卫都开始换防了?

郭奉将禁内守的如铁桶一般,除非,东宫病情没好……

他一转念,又觉得自己想事情太极端,东宫不是容易夭折的小孩子,已经二十几岁了,只要不是犯了欺师灭祖的大罪,有的是别人替他背锅,左不过一个教唆东宫以下犯上的罪责。天家的事情,靠的太近总会被火烧到。

真是要离这些人远一些,防止到时候雷劈的时候会牵扯到他。

他把人散出去,到了午时,其他人传回的消息。

十六门换防,负责城防的总都统变成了郭奉,之前的杨昭去了青州,剩下三个人,韩彦的东六门换防到了北六门,都统不变,依旧归郭奉统领。

郭奉是官家的人,这么一来,肯定会有人弹劾郭奉的。

官家这是要干什么?

是今年冬天北方用兵?还是汴京城里防备谁?

至于究竟什么心思,赵诚一时半会儿也猜不透。

十月十九立冬,汴京城第一场雪来的很突然,连着几日。

等进了十一月,天气才彻底放晴了,关于九月底的太学大案,诡异的无人敢提及,因为东宫病重,官家很久不朝政,两府相公们都胆战心惊,暂时没人敢提起,都耐心等着东宫康健了,然后再算账。

汴京城难得的安静了,落榜的举子们十分乖顺,害怕太学案牵扯到他们,早早归乡了。

赵敬这批进士大部分都进了六部衙门观政,只有七八个人进翰林院,赵敬进了枢密院,和章奎成了同僚。

尤其殿试中,他的《平北策》写的十分朴实,从安民,到基层官员的维护,到和边镇军的结合。和其他人的高论政策不同,他着眼于基层。那位官家大约是非常喜欢这样的实干派。

赵诚还在联系其他五门的参将和韩彦这个上司作别,汴京城里落榜的学子都已经返乡,留下的也已经都寻到了糊口的差事。

好似一切又恢复了从前的秩序。

杜从宜也终于等到北返的来宝,来宝九月底走了,十一月了才回来,杜从宜给的命令很突然,来宝直接南下,他手底下的人不少,回来后直接进了府里见她,将房契和一些收据交给她。

“这是扬州和南京的铺子,扬州做的是书画行,南京是做首饰和布庄。这是在扬州的宅子,就在铺子后面,这些是账簿。”

杜从宜问:“那边店铺整体怎么样?”

来宝又黑了几分,不过看着神采奕奕。他好像对这种东奔西走并不排斥,看着有些倦意,但神采飞扬。

“扬州的生意极好,书画生意非常好,尤其是您的画。汪相公的女徒弟这个名声,离了汴京城,非常有名。还有就是,代卖画的生意很好,咱们做的是平民生意,并不是那种高价,按照您说的那个叫什么顾客的定位,那边的掌柜的是原本那家书行的掌柜,做生意是有一套的。南京的铺子,用的人是咱们的人,杜康在咱们这边的铺子里做了很久,已经熟悉了,他是我带出来的,您放心。”

杜从宜的生意向南迁移,只是一种尝试,并不是准备大赚特赚。她暂且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只要能盈利,她就能生活,剩下的时间,才是她该慢慢考虑的。

她的将来在哪里,或者说,她要花一些心思在其他地方。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