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佩(239)
赵诚揉了信在壁炉里点了,一时间怅然若失,仿佛一个能交心的老朋友,离他而去了。
邹氏来寻他,见他面着壁炉发呆,问:“听说,你祖父把私产全都给了你?”
赵诚失笑:“其他人嫉妒了?”
邹氏:“其他人不知道。”
赵诚:“他没享福,让我心里不好受。”
邹氏笑起来:“他什么福没享过?最后了,你这个孙子的福也享了。”
赵诚摇头失笑。
邹氏此刻也不像是这个王府的女主人,甚至有几分大逆不道:“你祖母说,他一辈子没吃过苦头,唯一的苦是失去了最爱的儿子,到老了,为长子顶了骂名,被罢免官职,闲赋在家。”
赵诚扭头看着她。
“他不愿意孙子过继出去,所以死在了前头。”
赵诚:“你们就断定,官家必定选我吗?”
“官家怎么选,没人能做主,可你愿不愿意,由不得你,若不然它日,你没有任何立锥之地。争不争,都由不得你。”
赵诚闭着眼,好半天才说:“可这事,偏偏就由我说了算。”
邹氏:“若甫,不要天真,当日你挨廷杖的时候,难道没想过今日?你能挨几次廷杖?咱们端王府又能挨几次?”
赵诚:“所以,所有人从开始就下注了?老头也下注了?”
邹氏站起身:“所有人下注,唯独他没有。他舍不得你。”
赵诚听的叹息。
他很难对老头产生什么亲人之间的感情,因为老头真不讲。
所有人都是这样,他在想,他为什么会一直抗拒?
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合乎情,有没有他,事情都会解决,他不是那个至关重要的人。
可如今,偏偏他成了那个至关重要的人。
他站起身:“你父亲在南面到底听说了什么?让你们非我不可?“
邹氏:“不是一个人,一件事。只要有选择,就会有争端,可以是你,也可以是别人。”
赵诚无奈笑:“你们果真,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老头子不愿意掺合,是对的。”
邹氏收起笑容,又变成了无懈可击的夫人。
赵诚站起身,退出身,关上门。
仰头看着庭院里的树,叹气:“我其实,挺喜欢这个院子的。可惜了。”
他也没想到,老头这么决绝,因为他处境困难,老头不愿意子孙过继,竟然决绝到自行了断。
他不知道,老头有多偏爱赵宗直,更不知道老头偏爱他这个孙子。
从明镜堂出来,他还披麻戴孝,看着府里的每个人,反而都觉得陌生。
宫中宗瑞来吊唁,见他一人站的远远的,就自行过来问:“小赵官人,节哀。”
他回头看着宗瑞,问:“宗瑞啊,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宗瑞听的诧异。
他自顾自说:“无父无母,无亲无故,你说我是不是命中不详?”
宗瑞脸色都变了。
“小赵官人伤心过度,人都糊涂了。官家昨日说,吕将军奏折中,对您多有夸赞……”
赵诚还是一脸悲伤,悲戚道:“我祖父没了,对功名也不在意了。”
宗瑞安慰了一通,告别回宫复命去了。他收起表情冷冷看着宗瑞的背影。
老端王去世后,赵宗荣成了新的端王,府里一切照旧,仿佛没有任何变化。
只是赵诚却不出门,只说是病了,宫中召了一次,他没有去。
大宗正邀请了一次,也没有去。
第二次宗瑞带着人来,说是吕吴二帅,连同十几名统制官入京受赏,其中还包括赵诚熟识的康渤、韩彦等人。
赵诚明知道赵策的意思,他这时候不能开口要赏,反而跟着宗瑞入宫,自请去往燕城。
赵策问他:“你觉得朕为何让你去北方。”
“为北方安定。”
“还有呢?”
“为朝中稳固。”
“何为稳固?”
“官家以蛊养蛊,行事不够磊落。为人君不可行鬼祟之事。东西府四相公及白官上书,为固国本,请册立储君,官家犹豫不决,刺探人心,长此以往,尽失人心,以至于朝中相公猜疑,人人相疑。臣首当其冲,而臣祖父不肯卷入是非,宁死不沾是非。臣自请去职,为祖父守丧。”
“不准。”
“臣自请北上河北戍边屯田,请官家应允。”
宗瑞听的目瞪口呆。
赵策静静看着跪在下首的人,想起第一次他不屈地看着他,受了罚,也是昂着脖子,辩解自己夫人年幼……
这才多久,他跪着,学会低头,不敢看人了。
宗瑞那颗心,真是遭了罪了。
跟着跪在赵诚旁边:“官家息怒。”
赵诚心说,他能有什么怒?无非是被人戳穿,面子上挂不住罢了。
赵策看着两人,不知怎么想的,居然说:“准了。”
赵诚谢了恩,起身头也不回走了。
赵策看着背影,再没说话。
宗瑞恐慌道:“官家……”
赵策:“赵士义,到底怎么死的?”
宗瑞哪里知道。
忙不迭道:“老奴这就去查。”
赵策却说:“算了,不必查了。明日犒赏三军,加封吴阶为延安郡王吧。朝中,当真人心不稳吗?”
宗瑞听的暗暗心惊,俯身:“官家明鉴,小赵官人不过是年轻气盛,一时之气。”
赵策突然问:“破虏军,最近如何了?”
宗瑞:“郭总管提领,赵子恒主管。”
赵策:“宣中书舍人章诚甫拟旨,破虏军南下剿匪,驻守扬州,接任扬州防务,无召不得归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