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刑(探案)(271)
因为是农闲的时候,地里没有人的。
大家都在自家院子里做着活。
一行人家加上刘椒家的一共七八十个,浩浩荡荡走路中间穿过。
村民们都好奇地看了过来。
李希言今日没有坐马车,而是骑着马走在最前面。
她的目光在村民之间扫视着,像是在寻找什么。
“我有些不舒服。”她忽然勒马。
“什么?”
她几乎是从不喊痛喊累的。
容朗很是意外。
而且……昨晚不才休息了一晚上吗?今早这才出门一刻钟?
他似有所觉。
“那我们先找个人家落个脚?”
“好。”李希言抬起手,像是随意一指,指向了不远处的一户人家。
被指到的人家看上去很是富庶,屋子比昨晚借住的老丈家里还大不说,看上去就很新。
队伍在那户人家门口停下。
李希言下了马。
按照往日的习惯,苗青率先想去敲门却被李希言拦住。
她走上前,站在院子门口,朝着里面喊道:“有人吗?”
本就敞开的门小跑出一个精神烁烁的老头儿。
他朝着众人咧嘴一笑:“是路过的商队?要歇个脚吗?”
这样热情。
李希言回答道:“是啊,老人家,我们想要讨口水喝。”
老头儿过来开了院子门。
“进来吧进来吧!”他一边招呼众人进来,一边朝着里面喊着,“侄媳妇儿!快去烧水泡茶去。”
里间走出一个年轻妇人,穿得不错,一身簇新的红色衣裳,脖子上还戴了个金项圈儿。
那项圈儿做得很精致,上面还挂着一个小小的金锁。
“是来了客人吗?”妇人友善冲着众人一笑,“各位等等,我这就去烧水去。”
一行人本就是歇脚,就在院子里坐定。
院子很大,连养猪的猪圈都比普通人家的大上不少。
“李……姐姐。”谭黎的手扯了扯李希言的袖子,她的声音在抖。
“怎么了?”
“那个金项圈,我见过。”她的眼睛睁得很大,“是在被卖的时候见过……”
第136章 焚尽 喝完了茶水。 ……
喝完了茶水。
李希言掏出些碎银两放在桌上。
“劳烦这位娘子了。”
红衣娘子摆手:“不过几口茶,怎么能收您的钱呢。”
“娘子这金项圈……”
“怎么了?”妇人摸着项圈。
“可真好看,是成亲的时候夫家置办的吗?”
“是呢。”妇人一脸喜色,“这是我家婆母给我的。”
“娘子好福气,这样精致的项圈,倒像是城里的手艺,你家婆母真是有心了。”
“小娘子才是,一看就是富贵出身,一身好气度。”
“商户罢了。”李希言忽然问道,“我看你们村这地方还是不错,可有人种植药材吗?”
老头儿插话:“种过的,都没种活。别提了,浪费了好些银钱呢。”
“怎么会呢?我看贵地土壤很是肥沃,怎么会种不活药材?”
“我们也不懂,当时种了好些茯苓,都枯死了。”
李希言给容朗递了个眼神。
“那东西当然种不活啊,茯苓适合雨水多的地方种。而且就算种活了,利润也不高。”
容朗的侃侃而谈吸引了老头儿的注意。
“要种啊,就种丹参。好养活不说,价格适中,成本低,利润不会太薄,需求还大。”
“这……”老头儿惊奇地盯着他瞧,“小郎君这么懂行?”
“我们家就是做药材生意的。”
容朗态度分外热情。
“您要是不嫌弃,我今日可以帮你们看看,哪里适合种植。”
老头儿有些不安地搓了搓手,一双老眼还是亮的发光。
“这怎么好意思……”
“小事罢了。正好我们觉得此地风景甚好,想要歇息一晚呢。”
老头儿立即说道:“既然如此,各位就在老头子家里住下,老头子家里就我一个人,空的很。”
“您家孩子不在吗?”
“他们啊,去县城里走亲戚了。我儿媳妇是县城的,过几日才回来呢。”
一行人又住了下来。
绣衣使们虽然不知道李希言为何忽然改变计划,但是直觉还是让他们都警惕了起来。
肯定有什么事。
李希言和容朗带着谭黎跟老头儿出门。
临走前,她叮嘱道:“苗青,你脚程快,去一趟县城,买点猪头回来下酒。”
“猪头?”苗青忍住笑。
您老人家骂人还是这样清新脱俗。
“大的小的都买过来。”
“是。”
“关姐,你不是想买些布回去吗?就在这儿找几户人家看看。”
“是。”
“方淳,你就好好歇着,别像平日里到处乱逛。”
方淳很乖地点头。
这是让他到处乱逛的意思。
老头儿笑着:“娘子可真是操心。”
“我是家中长女,自然要多操心。老丈,不知道你们村的村长可在?”
老头儿哈哈一笑。
“我就是村长呀。”
“难怪您对村里的事情这样上心。”
村长挺起胸膛:“乡亲们选了我就是信得过我的为人。这是应当的!”
容朗问道:“村长,你们这里可有向阳斜坡或是地势高些的平地?”
“有的有的!我家就有一片田,就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