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未婚夫的腺体后[GB](64)
更像是Alpha的。
以“0001”号病患现有的萎缩进程,他的生殖腔最终会退化成Alpha水平,即近乎于完全退化。 Alpha的腔体过分窄小紧致,无法容纳正常尺寸器官的进入。当然也有一些因尺寸异于常人所以萌生了另类欲望的富人,专门豢养Alpha来取得被紧紧包裹的快感,那都是另外的话题……总之,这样的生殖腔是无法繁育生命的。
如果现在无法抑制萎缩的加剧,在移植Omega人工腺体后,即使移植手术成功,“0001”号病患要作为正常的Omega完成受孕、诞育子嗣,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调养努力。
医生并不清楚上面对这项研究要取得怎样的成果有何种要求,但她的直觉认为,如果手术后得到的只是一个功能残缺的Omega,大概率不会使上面满意。
看来还是得尽一切努力抑制生殖腔的萎缩速度。医生看向病床上忍耐着耻意的“ 0001”号病患,心想着,产生的不适和疼痛的话,多用止痛针,总可以克服的。
-
当花月节闭幕,帝国的民众们结束了这一个称得上漫长的假期,纷纷回归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照常运转的首都星第一军区医院迎来了第一例术后存活四十八小时以上的人工腺体移植病人,编号为“ 0018”的病患,曾用姓名“江白”,已执行死刑,已在大筛查中认定为“死亡”状态。
而后续这一病患将以何种身份存活,或是死去,都将交由决律庭的最高掌权者露西拉大人来裁定,医院与科学院又迅速投入到了下一台手术中。
另一边,帝国执政官将前往塞尔法星群进行访问的消息从玫瑰堡宫传播至首都星各处。这意味着执政官至少要离开首都星月余的时间,并且决律庭的最高长官也与她同行。
这次突如其来的行程大大出乎了玫瑰堡宫官员们的意料,因艾妲·佩洛涅特的登基加冕虽无可争议,但她是二次分化的Alpha ,从未被当作希尔乌斯·佩洛涅特的下一任继任者被长期培养过,没有牢靠的、关系长久的政治上的心腹伙伴。仅仅成为执政官数月,她便要与她的姐姐同时远离帝国的政治中心,在这个与大臣、官员、将领、贵族乃至公民们的磨合期。
官员们纷纷委婉地表达了对执政官唐突决定的不赞许,执政官居所的那张郁金香木写字桌上堆满了折叠进小块光幕里的谏言。
官员们言辞恳切,一是因塞尔法星群实在邈远,那是原本并不在帝国星图中的恒星星群,位处银河外缘,上一任执政官希尔乌斯·佩洛涅特三十年前才带领星舰抵达那里,残暴地征服了塞尔法的主星,将其纳入帝国的旗帜下。在这之后,由于地理位置实在偏远,塞尔法星群虽臣服于帝国,实则更偏向于自治状态,难免会有冲突与混乱。二是因首都星还有许多事宜等待着执政官裁决,莱珀矿业的财产清算已到了收尾阶段,军方的一批将领位置因荷尔戈港事故的牵连有所空缺,各方都在蠢蠢欲动,这并不是离开首都星的好时机。
然而就如他们无法阻止行星运转一样,执政官的决定不容置喙。玫瑰堡宫已经习惯,每一位佩洛涅特都是如此强硬、没有反驳余地,故而他们虽心存担忧,还是闭上了嘴,开始为执政官的这一次出行忙碌起来。
与此同时,艾妲正站在执政官居所的露台上,俯瞰着玫瑰园。机械女侍在房间里为她收拾着行装,将耳环、项链与头冠收进珠宝盒。
年轻的执政官露出一个极为浅淡、带着讥嘲的笑容。
她前往塞尔法星群并没有什么重要目的,也并不急于一时。但她乐于用她的离开提供给某些人一个妄想、一个契机,她相信有人会按捺不住,而她已经准备好了相应的惩处。
第41章
银河外缘。梅波拉尼亚星际云。
一圈散发着微弱辉光的尘雾如长长的环带,围拢住数颗可住人恒星聚集成的恒星集团。这一被命名为“塞尔法”的星群是帝国执政官出行探访的目的地,她的星舰于主星降落,发出巨大的轰鸣声。
塞尔法主星的地理相当辽阔,甚至可能多过寰宇中最为显赫的帝国首都星百分之几,然而要削减去大片的冰川与海洋面积。其陆表人口稀疏,表面仅零星分布着几个行政区,远远望去是一片葱绿夹杂着水蓝,颜色十分纯净,不像首都星那样包裹了一层厚重的金属外壳,闪烁着机械时代的森冷光芒。
漫步于塞尔法主星的行政区,能看见许多已经从首都星绝迹的自然景观, 与天际接壤的不是恢宏壮丽的人工建筑, 而是平静的银蓝色的海面。
“正因为这种落后的、未被金属与机械污染过的原始,它才会根本无力抵抗外来者的侵入, 像被加热的餐刀切开的黄油,如此顺畅,如此轻易,转瞬间便迎来全面溃败。”
夜晚的海滩边,艾妲与露西拉赤着脚走在雪白的细沙上,海水温柔地冲刷过礁石。接待的礼节已经于白日完成,塞尔法的新君主诚惶诚恐、窘迫拘谨地迎接这位尊贵无比的帝国执政官,他准备了许多东西用于谈话,然而艾妲并不打算与他长谈。
她本也不是为了什么明确的目的才到访,此地也没有什么再值得她关心的事物。她是为了“离开”而离开,只是需要作出某种姿态,好让忌惮着、束手束脚着的某些人产生冒进的冲动。
选择塞尔法星群,大约是因为这里确实风景宜人, 也是露西拉生母的埋葬之地。
“它很有自知之明,无法抵御帝国的星舰,便顺势归降,没有进一步扩大战火,才使得这边的自然生态大部分得以保留,不至于满地疮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