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笼(109)
萧冉就是这样,她从来不压抑自己的欲望,也正因如此,她才能如此敏锐地察觉这世间的种种不公。
林忱唯愿自己能保住她这仅存的天真。
她正欲靠近了,贴近那灿若明霞的面颊,窗外却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拍掌。
那人冷不防地靠近车帘,说:“萧常侍说得好啊!”
车里两个人都吓了一跳,赶忙分开了。
林忱掀帘,略有愠怒地问:“李先生应该在后边随行,怎么出来了?”
李仁没骑马,反而骑着一头小青驴,因此正好同帘后的林忱平视。
“我找了殿下有一会了,结果前面那车里是空的。”他赞叹道:“殿下真是谨慎啊,如此即便有人心怀不轨想要行刺,这么多车队,找起来只怕怕难上加难。”
林忱虽然还是不高兴,可也不过一拂袖,请他上来说话。
李仁先对萧冉温和地笑了笑,转头又向她道:“之所以着急找殿下,是怕殿下因着举荐我的人,心里存了芥蒂,到时侯上下不一心,事情拖着不好办,得提前解释清楚才好。”
萧冉看着他一把花白的胡子,玩笑着说:“那你倒说说,是因为什么?”
李仁待年轻人总是没个正经,像讲什么秘密似的,说:“江常侍这两年不是喜欢在翰林修书吗,我与她因此相识。可能是江常侍觉得我这把老骨头在水利方面还是有点造化的,因此早就有过要我去督修堤坝的意思。”
萧冉也把声音放低了,问:“她修什么书呢?”
李仁一边点着头,一边比了个拇指:“好书…好书,等修出来的时候你就知道了。”
林忱打断了两个人的眉眼官司,道:“先生多虑了,我若是真不信你,起行时便不会带上你。此去安西,修坝只是其一,最要紧的一点还是要查出年年决堤的内幕,我知道先生不但精通水利,官场人情之事也颇为练达,这会儿可有打算?”
李仁沉吟了一会,先问:“殿下的意思呢?”
“先生多年来游遍天下,应当很擅长同百姓打交道。”
李仁点头:“我同殿下想到一处去了,届时我们分头行动…不过,我还别的事儿想问一问殿下。”
他盘算了一会,觉得当着萧冉的面说也无妨:“此一去安西,可还回京否?”
第51章 安西
林忱顿了一下, 萧冉的目光也变得玩味起来。
“算卦这事儿,真有这么灵吗?”萧冉笑着,指尖轻卷了卷肩头垂下的发, “先生算出什么,也告诉告诉我。”
她的语气透露着警惕, 林忱趁着衣袖的遮掩握了握她的手。
“文渊阁虽能代行政务,可总有些急件需要我亲自批复, 我便是想离京多逍遥几日, 只怕也放不下心。”林忱微微垂着眸子, 回答道。
李仁也便十分宽和地不再追问,只笑道:“常侍多虑了,倘若什么事都能求问上天,那老夫我岂不成神仙了。”
他哪里知道什么计划, 不过是隐隐绰绰窥到了一些别的, 借此对林忱要做的事有一些猜想罢了。
这一试, 不过想看看林忱待他是什么态度, 结果两个都对他这么严防死守的。
李仁便打算告退了,走前脑中灵光一现, 回转过来说:“过几日到了安西,殿下最好先不要露面,一是为了安全, 二来暗中行事往往有出人意料的结果。”
**
轻简的仪仗停在安西, 车里的人面对这古朴的街道,对这座城的第一印象是穷。
真是穷。
穷到路两旁的酒肆茶庄都破烂不堪,城外往往隔着好十几里才看到几处聚在一块的村落, 城内屋舍紧闭人烟稀薄。
并没有什么百姓夹道相迎, 看得出迎驾的街亭都是刚刚打扫过的——因为间走几步还闻得见地上的牛马粪味。
好在安西郡守一早就率领此地大小官员十七人在城外等候, 否则两人真以为来错了地方。
萧冉先下车,四周环顾了一圈,面对着刘郡守那张苦瓜脸感慨了一句:“郡守大人真是将大梁官员简朴的作风发挥的淋漓尽致。”
刘郡守早有预料上京来的大人会不满意,连连赔小心道:“常侍大人恕罪,不是我等不想招待,只是安西受灾严重,城内此刻也缓不出人手和银子布置。”
端午酷热,他官帽下系着的巾子都湿了,也不知是吓的还是累的,一张原就不年轻的脸皱巴巴的,更显苦相。
萧冉笑道:“郡守误会了,如今赈灾是要紧事,哪怕是过几日殿下亲自驾临,看见您不事奢华不充排场,也只会赞许。”
她说完,随意地将手递向一旁的车厢,一名身着江月白纱夏衫的女子缓步下车来站到她身后。
郡守潦草瞥了一眼,还没看见脸,萧冉便道:“外边太阳大,辛苦各位大人在外边久等了,我们回堂子里去吧。”
于是乎,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又带着衙役仆从向城内走。
中途刘郡守问道:“只听说成玉殿下因要处理紧急事务在外城停留几日,可队伍中怎么也不见李先生?我对他可是早有耳闻,一直想拜会的。”
萧冉那白衣女子共乘一骑,偏首道:“想来名士就应当如此,行踪不定,才是高人嘛。”她笑了两声,才正经起来,“李先生说他对这些俗事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凑接风宴的热闹,因此提前在城中找好地方清修了。”
刘郡守有些怔愣,许久才点点头:“这样么…”
他久居这穷乡僻壤,听说李守中的名头的确是因为占卜,可没想到这位先生竟仍保留着前朝清修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