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笼(8)
“此次太后遣我北上巡查,实则是为了历练。我虽跟着太后多年,却没学到多少真本事,难为她老人家分忧。与各位大人在一起,还请多多赐教才是。”
她斟着酒,看向座下。
方才那老大人正从眼皮子底下窥看着,仿佛萧冉是个什么珍奇物品。
然而看了半天,也不过觉得是位相貌美艳的少女罢了。因为穿着官服,那份艳色被压住些许,红色的袍子又添了些少年得志的意气。
“嗯…”他开口道:“我等在平城,无甚机会面见天颜,见一见太后派遣的使节,也算仰慕圣恩了。”
萧冉转了转酒杯,顷刻间就品出了这话里的意思。
仰慕圣恩。
如今朝堂是谁在主持局势分明,平城这些老顽固却依旧以为天下是世家的天下,皇帝才是他们心甘情愿扶持的傀儡。
“看来大人是不打算问一问太后凤体了。”萧冉可惜地叹了声:“毕竟,只有太后凤体安康,陛下才能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成人,大人你…才得以仰慕皇恩浩荡啊。”
那大人冷哼一声:“老夫姓张,当年家父随着太祖皇帝定天下,张家五代封候,怎么轮到你一个小姑娘说教。”
萧冉单手撑着桌案,想,瞧瞧,说不拘礼,这人还真就不客气上了。
她与张大人对视,真诚笑道:“对,的确是晚辈冒犯了。”
她往身后的狐皮椅子上一瘫,仿佛刚才都是无心之言,说:“都怪我,学人家打什么官腔,扫了诸位大人的兴。”
萧冉一举杯:“各位尽情。”她冲着赵轶道:“我瞧这歌舞寡淡了些,难道是因我在场,大人特意撤了许多好戏?”
赵轶讪讪地笑。
萧冉品了品杯中的琼浆,说:“我的名声,看来还未败到平城来啊。”
她这话一出,底下人也不禁回忆起那些惊世骇俗的传闻来。
虽说传闻终究是传闻,但没有空穴来风的道理。
这位常侍大人在上京,那名头可是响当当。
传说她十四岁时曾于家中邀请了第一位入幕之宾,十五岁时又公然抛了手帕给一位新晋书生。更骇人的是她搬出自家立府之后,夜夜笙歌,那丝竹歌声在京城夜色中回响不绝,遭了许多同僚的弹劾。
但奈何人家有太后护着,又是文渊阁的领头人。一个女子,这样放浪形骸,竟也没有被浸猪笼赐白绫,还好端端地指示起他们来了。
赵轶小心道:“那不然…换一换?”
他自然不是什么正经人,事实上,在座的除了那位张大人和他的学生是平城元老,剩下的都是随着任期调来的过客,互相之间都没必要端着。
萧冉拍手称好,那些舞乐没一会就撤了。
后上来的舞女们腰肢款款,弹琴奏乐的男子们个个白净清秀,衣着清新。
萧冉看着这难得的组合,向赵轶投去一瞥,后者一副恭谨献媚的表情,显然是没有张大人那么硬气。
“阿乐,你过来。”赵轶冲其中一个乐师招招手,叫他给上边的萧冉送果品。
张大人时刻关注着这边的一举一动,张开的嘴还来不及出声,便看见那乐师已在萧冉身边跪坐下来,两人挨得亲亲密密地斟酒说笑了。
“真…真是…伤风败俗!”他哆哆嗦嗦地出列道:“我身体不适,先行回府了。”
赵轶留道:“张大人别啊…这还……”
他追着人一路出了门,最终还是没追回来,只得咂咂嘴,回来接着陪客。
堂中人暗暗相觑,不一会,几个人跟着出列告辞。
他们走后,宴会上只剩下两个门子、一个赵轶的主薄。
赵轶与萧冉脸对着脸,相互瞪了一阵,后者悲伤地说:“看来是我太年少轻狂了,张大人不意与我为伍,改日我去向他登门致歉。”
赵轶忙说:“欸不不不,常侍不必自责。”他冲着其余几人道:“行了,都下去吧。常侍大人心情不爽,有我作陪即可。”
堂中人一空。
萧冉敛了笑,推开乐师,懒懒道:“逢场作戏也不容易,凭白挨了许多白眼。”
赵轶打发了乐师,陪笑道:“无妨,几个老贼罢了,过几日就让他们走好。”
萧冉道:“哦?大人如此自信?平城老牌世家盘踞,你确定能在城外守军反应过来之前成事?”
赵轶道:“在下奉太后之名,在此蛰伏多年,城外守卫里又怎会无人?”
“那便好。”萧冉缓缓道:“这是我为太后娘娘办的第一桩事,必得漂亮些。”
**
转眼间,春日来到,寺中遍山扬起飞花,参禅上香的信客们也钟爱到香山寺来听满山樱语。
只是花瓣纷纷落下,也增添了不少清扫的烦恼。
林忱自出家也有几月了,她逐渐习惯了每日单调的生活——晨起做早课,用一顿清汤寡水的粥饭,接着去住持身边,侍奉一上午的讲经,下午则做庙里分下来的打扫。
许是出于人的天性,她刻意选择了最靠近寺庙权力中心的位置,住持的身边。
毕竟轻省又讨巧的活计谁都愿意做。
只是她这一来,便使得原本侍奉住持左右的小尼姑危机起来。
原是她一个人的好差事,凭这一张巧嘴讨人开心,在其他人面前也有面子,熟料天降强敌,将住持的钟爱分去一半。
这天,林忱照旧清扫住持禅房周围的落花,春日里风还有些料峭,待她清扫完毕,手已冰得僵硬。
静思远远地走来,手里抓了一把酥糖,扬着眉招呼道:“你过来,住持在叫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