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世家子弟考科举(227)

“我是陈家坝人......”

一人一人讲述了下去,说到家中失去的亲人,不复存在的家,大家泣不成声。

宁毓承听得不好受,他深吸一口气,稳住了神,让他们先别哭,看向文先生问道:“都记下来了?”

文先生点头,将册子递给宁毓承看:“都记下来了,前来的人总计三十七人,连着他们的家人一起,活下来一百三十人,失踪一百八十人。所有人的户籍,皆为陈家坝与陈家坝相邻的响水村,隶属庆安县。两村人口共计八百六十三人,余下的人口,究竟前往何方,是生是死,一概不知。”

有人前往更近的新和县,那些未曾核计到的人,兴许有一部分去了庆安县青州府等地,也有一部分被卷入了洪水中。

他们前去过陈家坝,未曾见到官府的人影。宁毓承无需多问,也知官府还未开始赈济。

宁毓承道:“你先抄一份,交给福山,让福山送进县城,交给高县令,由他急送给庆安县,青州府各一份。”

文先生应下进了屋,宁毓承对陈三柱他们道:“我们没有多的粮食。”

陈三柱他们神色明显失望,有人急得要哭,宁毓承抬手制止了,道:“你们可以留下来,但是你们要与他们一样,听从安排干活。你们的家人,你们派人去,跟他们说一声,让他们跟着福水进县城,听从县城那边人的安排,做事,换饭吃。我们这边的村子收拾好,官府应当会出面赈济,你们可以照着在这里做事,学到的经验,回去收拾村子,早些安定下来。”

听到他们与家人都有了着落,后面的事情也被安排好,大家不禁喜极而泣,又要跪下来磕头道谢。

“别跪了,你们的腰板,以后挺直一些。”

宁毓承再次阻止了他们,他沉吟了下,脸色沉下去,眼神缓缓扫过陈三柱他们,一字一顿道:“以后,别再对着与你们一般苦难的人动手,欺负同类,算得什么人。活着,也是一摊腐朽的烂肉!”

陈三柱他们神色怔怔,对宁毓承的话,似乎懂了,又未完全听懂。

院坝中一片安静,文先生的声音从屋中传来,他的声音大,所有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们穷,但也蠢得出奇。余家村有几颗粮食,要抢,也得去抢粮仓。常平仓守卫多,不好抢,随便一个县令,甚至小吏家都粮满仓。宅子院墙不高,护卫人手不多,你们去抢,轻松又有收获。”

陈三柱等人恍然大悟,又惊骇莫名。

抢官老爷,那还了得,岂不是要造反了?

宁毓承哭笑不得,他转身进屋,文先生稳坐如钟,面不改色,飞快在誊抄。

对于文先生的直率,宁毓承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盯着他看了会,心道拿他去阵前,不能将敌人气死,也能气得吐血。

文先生誊抄好后,宁毓承吩咐了几句,福山福水领着人分别出发,前往县城。

到了傍晚,福水从县城带了约莫三十余人,两大袋米面回来,称宁悟明已经将他们的家人已经收下安置。

这边,宁毓承安排了陈三柱他们去干活收拾。人多干活快,只一天之后,余家村就收拾清理干净,人的尸骸与牲畜死尸,悉数深埋。

余家村的村民,开始陆续回村,砍树搭挡风遮雨的棚子,赶着翻地晾晒,准备种植冬小麦。

陈三柱他们却没走,庆安县官府始终未曾见到动静。他们回去,没地方住,也没有饭吃。

宁毓承见情形不对,回了一趟县城,询问究竟。

宁悟明大喇喇占据了高雍县衙的值房,将青州府府衙的回函扔过来:“你看看,他们这群混账东西,说的什么话!”

宁毓承接过青州府府衙的回函,如官府的一贯公函相同,尽是废话套话。

青州府叫苦称没有钱粮,朝廷旨意未曾下达,他们无法擅自行动。

在废话套话之余,还隐含着指责,称江州府小题大做,且越俎代庖,干涉了青州府官府的公事,已经向朝廷写了折子,详细回禀。

宁悟明呵呵冷笑,再将夏恪庵的急信递给了宁毓承,道:“梁津河段拙山这两个宗桑,把我们都告上了朝廷!”

第111章 ……

与以前不一样,宁悟明的生气中,夹杂着难以言说的愤慨与悲哀。宁毓承将夏恪庵的信还回去,宁悟明抬眼看着他,犹豫了下,道:“小七,这次与以前不同。”

宁毓承平静地点头,道:“我知道。”

对这个儿子的聪慧,宁悟明早有领教,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他皱起眉,似乎在沉思,道:“你小舅父伴君时日短,终究是天真了些。不知他会作何想,可会后悔。”

这时宁毓瑛恰好进来,察觉到值房气氛不对,狐疑地打量两人,问道:“谁会后悔?”

宁悟明沉吟了下,把青州平江两府,以及夏恪庵的信一并递给宁毓瑛,“既然在外做事,阿瑛你也多少该知道些朝廷官府的做派,不能只一味埋头做事。”

宁毓瑛见宁悟明难得严肃,她忙接过信认真读了起来。官府公函有规定的制式,宁毓瑛不考科举,平时看得不多。在看两府的公函时,两道英气的眉毛,几乎连成了一条线,满脸的嫌弃。

“尽是推诿,言之无物的废话!”宁毓瑛不留情面评价道。

待看完夏恪庵的信,宁毓承的嫌弃变成了难以置信:“他们怎敢,怎能这版无耻?活生生百姓的性命,他们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去死?”

天气一天比一天凉,随着新河县收留受灾百姓的风声传出去,越来越多拖家携口的百姓往新和县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