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世家子弟考科举(74)

宁毓华急着道:“阿娘若是愿意,我去与祖父提。”

“你去与老太爷提?”钱夫人一听,逐渐冷静下来。

“贺知府来了府上,老太爷没让你去作陪?”钱夫人敏锐问道。

“阿娘,我不喜欢贺道年,第一次见到时便与祖父说过,后来祖父就不叫我了。祖父叫了小七去。”宁毓华愣了下,解释道。

“好。”钱夫人深吸口气,硬生生将涌到心口的那股失望压了下去。

读书好归读书好,出仕为官还是为人做事,宁毓华终究是敦厚有余,欠缺经验圆滑。

最令钱夫人气恼的是,宁毓华性情有些肖似宁悟昭,孤高不通世事。

“不用你去说,既然是我的事,我自己去找老太爷。”钱夫人果断地道。

宁毓华总觉着不对劲,怔怔问道:““阿娘,可要我陪着你去?”

钱夫人垂下眼帘,片刻后,念着到底是自己的儿子,耐心委婉地教他:“你可知明明堂现今谁在管着?”

“宁叔宁才。”宁毓华呐呐说道,终是觉着了不妥。

宁才是宁大翁的养子,今年三十岁出头,有两儿一女,长子次子皆在明明堂读书,妻子在府中管灯烛。宁大翁跟着宁礼坤多年,出生入死,成亲之后未曾生养,老妻前些年已去世,膝下只得宁才。

“老太爷看中宁大翁,宁才孝顺,老太爷从未将他当外人看。宁才不算顶顶聪明,但他听话。宁大翁发话,他从不多问一句,言听计从。老太爷的话,宁大翁言听计从。只这一条就够了。”

钱夫人见宁毓华神情懊恼,声音变得更温和,“大郎,这不怪你,都怪我,当年总想着要你好好读书,什么事都不要你管。书本上学不到这些,你到底年轻,未曾经过事,考虑不周也是常事。”

宁毓华心情低落,道:“阿娘不用安慰我,这件事也不是我想到了,是小七的主意。小七年纪轻轻,却能处理得妥妥当当。”

“小七?”钱夫人惊讶了下,宁毓华点头,嗯了声。

钱夫人微笑着安慰道:“你也别自责,有些人天生的机敏,有些人心中有数,却不善言辞。小七在读书上,令老太爷头疼得很,可比不上你当年听话。”

宁毓华心胸宽广,他的确也志不在此,跟着笑起来,道:“小七厌烦读书,尤其是写功课。不过小七有小七的长处,我也有自己的长处。”

钱夫人欣慰地道:“你能这般想,就已经胜过许多人。大郎,圣人言治大国若烹小鲜,便是这般道理。你进翰林院当差,阿娘帮不了你,虽有你二叔在,他也不能时常盯着,手把手教你。天子眼前,你得自己小心行事,多看,少说,三思而后行。”

“我知道了。”宁毓华感触莫名,深以为然应是。他停顿了下,坦白地道:“阿娘打算如何与老太爷提?宁叔之事,我不知该如何处理。”

钱夫人思索了下,道:“我也要好生想想。”

两人慢慢走着,宁毓华见钱夫人一扫先前的疲倦,重新变得以前那般,总是精神奕奕,不禁道:“阿娘,明明堂的庶务,比不过府中的中馈,阿娘到时莫要失望才好。”

钱夫人笑容轻快,道:“府中的中馈,如何能与明明堂相比。这是走出去做事!”

宁毓华愣了愣,道:“像阿瑛那样,出去做事。”

钱夫人微笑道:“是啊,像是阿迎那样出去做事。你不知道,当时听到阿瑛能与工匠们

一道做事,阿娘有多羡慕。

宁毓华听得有些明白,又不大明白。

他就不想出去做事,读书虽枯燥,他宁愿读一辈子书,一辈子埋首看草生叶枯,也比与人打交道好。

知知堂。

送走贺道年,宁礼坤负手立在二门处片刻,转头往回走。

宁毓承跟在后面,展开帕子,拿出颗桃啃了一口。宁礼坤听到喀嚓声,侧头看去,失笑道:“先前难道你没吃饱?”

“卤肉味有点重,吃颗贺知府送来的桃解解腻。”宁毓承答了句,五官皱成一团,将口中的桃到帕子中,与剩下的一起包好。

贺道年喜欢吃猪头肉,整整一盘,几乎全进了他的肚子。宁礼坤晒笑,道:“贺道年幼时家贫,香料贵重,卤肉可不是一般人家能吃得起。能吃到口卤肉,便以为是了不得的珍馐佳肴。哪怕是山珍海味,也比不上这一口。”

宁毓承微笑听着,并不答话。

宁礼坤斜过去,盯着宁毓承手上的桃,不解问道:“贺道年送来的蜜桃,乃是奉县所产,向来滋味美妙,极为难得,你还嫌弃?”

“寡淡,还涩口。”宁毓承实话实说,摊开手上的帕子,粉红的桃皮,看上去水灵灵。

可惜吃在口中,却不过尔尔,至少宁毓承难以下咽。

他不禁心想,这蜜桃,就是他的“卤味”。

宁礼坤没好气道:“我看你就是挑嘴!”

宁毓承不肯承认,坚决地道:“不好吃。”

以前他吃过太多的美食,并无特别喜欢的东西。后世人总喜欢吃天然生长的食物,认为最接近食物本来的味道。

食物本来的味道,其实往前追溯几十年就能发现,其实并非如此。

比如驯化的家禽,不断改良的种子,培育出各种新奇的蔬果,产量提高价钱便宜之后,大家才能随便吃到。

觉着再美味的东西,要是天天吃,同样会腻。

当然,奉县的桃,是奉县县令特意快马送到府衙,上贡巴结贺道年的好东西,并非人人可吃到。

可惜,他们压根不知道,什么叫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