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世家子弟考科举(75)

先前宁礼坤与贺道年打机锋,你来我往,最后大家心照不宣,商议好若地里的粮食,真正得到丰产,由宁悟晖与贺道年一起上折子,共得这份政绩。

小到蝇头小利,大到大齐江山,用尽心机。打得头破血流。

宁礼坤神色若有所思,沿着抄手游廊缓慢走着,道:“贺道年对你很是赞赏,颇有结交之意。贺道年妻子周夫人,虽与天家出了五服,到底是一个祖宗下来的同宗。贺道年打算将贺禄送到太学读书,他在试探你可会进京城。你能借着贺禄与天家宗亲往来,贺禄有你看着,他也能放心。”

“我不想去太学读书。”宁毓承断然道。

宁毓承早已听出贺道年的言外之意,宁礼坤也不会放他去太学。

毕竟在世人的眼中,从太学出仕,比不得考中进士出仕为官让人高看一眼。

宁毓承必须考春闱,但他现阶段,还是留在江州府打根基好,老实说道:“太学读书,比明明堂要轻松,我还是不想去。”

“哦,为何?”宁礼坤问道。

“祖父以为当今天子如何?”宁毓承思索了下,转开话题反问道。

“不可妄议天子。”宁礼坤警告地瞪着宁毓承,沉吟片刻,还是道:“守成之君,无功无过。”

“祖父很是惋惜。”宁毓承肯定地道。

宁礼坤眉头皱起,很快又展开,道:“天子当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守着祖上留下来的江山,总有一日会坐吃山空。”

“天子无为而治,才是百姓之福,”宁毓承淡淡道。

宁礼坤眼神微凛,不悦道:“自古明君,谁是守成之君!”

宁毓承摊开手上的桃,递到宁礼坤面前,笑着道:“明君的江山,都种不出一颗真正美味的桃。所谓盛世,百姓同样饿肚皮。别折腾,于天下百姓,是难得的福气。”

“那你还不断折腾?”宁礼坤重重哼了声道。

“我的折腾,与他们不一样。他们折腾,无论如何改,吏治还是官制,国库如何丰盈,却忘了最根本的一件事。”

宁毓承再次将桃伸到宁礼坤面前:“真正的革新,进步,在技艺,在用各种技艺,让人能吃饱饭,吃到一颗真正美味的桃!”

第39章 ……

早间起了一层薄岚,浮在清澈的月河水面上,细柳扶风,妇人忙碌浆洗衣衫,不时呵斥一声淘气的孩童。

宁礼坤沿着河岸踱步,负手在后,眺望着月河对岸。自从大杂院修葺之后,一改以前的破败,错落有致,整洁牢固。他便喜欢来河岸边走动,对岸的人间烟火,总能让他心情莫名愉悦。

今朝宁礼坤却不大提得起精神,宁毓承的话,在他脑中不断回荡。

“天子无为而治,是百姓之福。”

“盛世的百姓,照样吃不饱。”

“种不出一颗真正美味的桃!”

宁礼坤清楚记得,在江洲府大旱的前五年,大齐打过一次仗,那次是先帝要收复被邻国大夏夺走的西北西平府。

西平府离京城约莫三千里,原本是大齐的边关,边军驻扎在此,西平的土地都是军屯田,百姓除去种地,若遇到打仗时,还要上战场。

当地的百姓还有另外一重身份,被称作府兵。府兵则是在打仗时征召入兵营,且需要自带粮食。

西平府气候干燥严寒,一年只耕种一季春小麦。军屯种出来的粮食,无法满足边军的吃喝。

打仗时需要征兵,征兵需要粮食,于是朝廷的官员就想出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将征召的这部分兵丁当做府兵,就不需要吃边军的粮食,朝廷无需给边军拨付粮草。

最后的结果,府兵领着大夏军进了城,西平变成了大夏的疆土。

此事成为大齐的耻辱,朝堂上下讳莫如深,从不敢提。先帝锐意进取,一心想要革除朝廷积弊,对西平府更是念念不忘,在处置了几个保守的朝臣之后,对大夏用兵,准备收复西平府。

朝廷的旨意,到达临近西平的陇南道,用朝廷的急递,足足要十五日。送一趟朝廷的旨意,除去人手钱粮,至少要跑死近二十匹马。

这只是极少的花销,兵器刀箭亦不算重要,最重要的还是粮草。无论是兵还是马,必须填饱肚皮,至少能拿得起刀箭。

战事焦灼,从预计的半年,拖到了两年还未出结果。

因着打仗,民不聊生,陇南道的杂草都比庄稼高。朝廷缺粮,只能从江南道征调。其中江洲府被收刮得最为厉害,几乎是剐肉剔骨。

大夏也苦于战事,最终退兵,还回了西平府。江州府元气大伤,好几年都没能恢复,再经历一场大旱,无异于雪上加霜。

西平府迄今仍是军屯,百姓还如以前一样,平时种地,遇到边关冲突,同样需要征召前去打仗。

他们的粮食从何而来,朝廷只当不知。宁礼坤自是一清二楚,“兵过入篦”,兵营一过,十户九空。

大齐立国之初,户部依照户帖,核计人口约莫七千八百三十二万。西平府战事前,大齐人口在八千九百万。

战事后,大齐人口在八千零三十二万。到去年为止,大齐的人口在八千两百万出头。

宁礼坤心头发寒,“一将功成万骨枯”,不算大夏的伤亡,大齐近千万的人口,就这般无声无息消失了。

“阿爹。”

宁礼坤正在出神中,听到有人唤他,抬眼看去,钱夫人在他不远处,朝着他屈膝见礼。

平时这个时辰,钱夫人正在听府中管事婆子们回事,宁礼坤诧异地问道:“你怎地来了,找我可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