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世家子弟考科举(97)

“祖父,我不会耽误功课。晚上回到府中,我保证会将白日落下的功课赶上来。”宁毓承道。

除去策论文章,写得要不平平,要不是晦涩如读算学书。宁毓承其余功课都名列前茅,尤其是算学工学,他不上课也能考第一。

宁礼坤郁闷不已,科举考试最重要的便是策论文章。他亦深知强求不来,比如明明堂请来的先生,他们中好些人都很厉害,只是一到考试就傻眼,于科举仕途上一事很是无缘。甚至还有两个先生,不通世情,说话比墨线还要直,要真考中科举出仕,反倒会得罪人而不自知,给他们招来祸事。

翌日一早,宁悟昭启程前往明州府,宁毓承觉着不放心,在出城去村子前,先去了几家粮食铺子打听。

对时局反应最迅速的,一向是商人。江州府的粮食价钱波动不算大,但比起前一段时日,明显有上涨。

只是,各家粮食铺子,摆出来的粮食,宁毓承从伙计与买粮客人的交谈中,听出明显比前些时日少。

粮食涨价并非单一的原因,首先是天灾人祸,比如打仗,洪涝旱灾雪灾等等。江州府这次的雪虽大,尚不到灾害的地步,对粮食价钱的影响不大。

其次便是临近年节的时候,除去酿酒,点心比平时需求量大,粮商在收割庄稼时囤下的粮食,会在这个时候出售换取利润,

最后就是下雪带来的影响,总体来说,百姓对灾害的抵抗能力微弱,本能惧怕,无论家中贫富,多少会存储一些粮食。

宁毓承顺道打听了盐、柴禾的价钱,以及买卖情形,得以证实了下雪天气对物价的影响。

粮食虽未大幅上涨,看来明州府的雪灾,对江州府至少没明面上的影响。

但是,粮食变少,说明粮商已经开始有动作,在眼下的时候囤积粮食,肯定是为了更丰厚的利。

除去向明州府售卖,宁毓承已经想不出别的原因。

从头到尾,宁毓承并无看到官府有任何作为。

官府不管控民生,让供需自己调节,不适用江州府的情况。

首先,官府首先该出面稳定民心,出面清扫积雪,查看可有坍塌的道路,保证粮食与柴禾,盐等冬日必须之物,能顺畅流通。

盐铁皆为官营,在当下的时节,官府应当适当调控。任何一个朝代,其实都不缺盐,存储量远大于需求量,盐却被朝廷牢牢把控,称得上囤积居奇。

只因为盐税,在各种环节中,有人能从中获取巨大利润。

常平仓的粮食,乃是朝廷以备天灾人祸不时之需,用以平抑粮价,稳定时局。

官府在这个时候就该及时平粜,除去能抑制粮价,还能稳定民心。

百姓对灾害的反应,足以体现对朝廷的信任。换做宁毓承是平民百姓,他也不会相信朝廷,只会先想方设法自保。

宁毓承从粮食铺子走出来,心情跟雪后的天空一般,灰蒙蒙。

这时,粮食铺子斜对面的小巷,走出一个男子,他身上裹着看不出颜色的旧皮裘,手踹在衣袖中,腋下夹着一个灰麻袋,嘴皮翕动着,不知念叨什么,低头朝粮食铺子方向走来。

宁毓承觉着眼熟,定睛一看,原来是许久未曾见到的宁九。上次在小李村山上,宁九的激愤与不屑,给宁毓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事情太多,宁毓承将他忘在了脑后。

这时看到他,宁毓承不由得停下脚步,待宁九走近时,抬手见礼,喊了声九叔。

宁九低着头,眼珠子往上翻,瘦骨嶙峋的脸上,只剩下了眼白,令他看上去有几分狰狞。

似乎认出了宁毓承,他站直了身,冷冷说了声“不敢当”。

这下他的表情正常了些,只是仍然能看出,他整个人都紧绷着,像是拉足的弓,下一瞬便要万箭齐发。

宁九明显不想与宁毓承打交道,径直朝粮食铺子走去。宁毓承抬脚跟上,笑问道:“九叔可是来买粮食?”

“七少爷,你究竟有何事?”宁九停下来,眯起眼睛大量着宁毓承,不耐烦问道。

“我就是跟九叔打声招呼,九叔可还好?”宁毓承仍然面带笑容,回道。

宁九嘴角下撇,讥讽笑道:“我可还好,我好得很!七少爷,你倒是当心自己,要是被你祖父发现与我来往,仔细你也被逐出族。”

“九叔先去买粮食。”宁毓承笑笑道。

宁九深深看了眼宁毓承,没再多言,进了粮食铺子。没一会,他便走了出来,脸色很是不好,肩上扛着的麻袋,看上去约莫装了不到十斤左右的粮食。

宁毓承本想劝宁九多买些粮食,最终他什么都没说。

要是宁九能有钱多买粮食,他肯定不会是骂骂咧咧的模样。

宁九看到宁毓承还在,冷漠地看了他一眼,从他身边走了过去。

宁毓承招呼车夫将骡车驶来,笑着说道:“九叔住在何处,我送九叔回去。”

“你究竟有何事?”宁九皱起眉,厌烦问道。

“我想问问九叔,当年为何究竟被逐出了宁氏。”宁毓承不再卖关子,直言不讳道。

宁九愣在那里,他死死盯着宁毓承,露出嘲讽的冷笑,阴阳怪气道:“七少打听这些作甚?难道七少爷怕步了我的后尘,想要防范于未然?七少爷,你是宁侍郎的嫡长子,深受宁老太爷看重,七少爷只要不造反,宁氏肯定不会拿七少爷如何。”

“如此说来,九叔当年是造反了?”宁毓承笑问道。

宁九怔住,他久久未动,神色变得悲愤,厉声道:“你懂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