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太子妃后我躺赢了(420)+番外
要不要做皇帝?说实话,身为皇家人,尤其是拥有继承权的,谁会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清楚自家阿玛是皇玛法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即使后来阿玛位置被废,可是继承权依然存在。而身为阿玛的嫡长子,又是皇玛法的嫡长孙,他也是毋庸置疑的前列顺位继承人。
小的时候他也有一段时间以这个身份为荣,在尚书房念书的时候,见到那些居功自傲的皇叔们,眼睛表情虽说很是规矩,但是内心是看不起的,因为他们都是庶出,只有自己这一脉才是嫡出,嫡出天然瞧不起庶出。
可是渐渐长大之后,在了解了皇玛法也是庶出,前面几位祖宗没有一个是嫡出,以及历史上真正继承皇位的没几个是嫡出之后,他的这种优越感突然一夜之间就没有了。
说一千道一万,他也就只是一个皇孙而已,即使是嫡长孙又怎么样,历史上因为争权夺利死掉的还少吗?
再后来,皇玛法时常叫他去乾清宫,为他解答疑惑,为他讲述民生,教他处理政事,教他如何管理人员。而在他陪伴了皇玛法几年之后,他发现皇位,或者说坐在这个位置上的那个人,其实很累很孤独。
皇玛法每天很早就起床上早朝,接着就是批奏折,等将当天的奏折批阅完成后,还需要去皇玛嬷那里请安,去后宫娘娘那里走走,时常还要去尚书房检查皇叔和弟弟们的功课,空余时间还会读史书,弹琴、下棋、练字、写诗,这中间还不包括一些突发事件需要处理。
而这样的事情,皇玛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做,从不懈怠,即使当天生病了,也会让梁谙达将奏折读出来,找大臣代笔批阅奏折。
那时候,他从皇玛法身上学到了,皇上不仅仅是大清的天,不仅仅是万人之上的权力,更是一份责任,是万民供养,同时也守护万民的决心。
弘晔:“皇玛法,孙儿想,孙儿想和您一样,为老百姓做实事,为大清谋福利,受万民爱戴,保护万千家庭。想像您一样,能够留名青史,造福万民,影响后世。”
康熙没想到弘晔想成为皇帝的目标不是手握大权,不是万民敬仰,也不是保护小家,更不是称霸世界,而是更加实际的,想要在皇帝的这个位置上做更多的实事,想造福大清。
他虽然没有说话,但是眼中全部都是对弘晔的赞赏,对弘晔的认同。这一刻,他再一次确信,弘晔会是自己心中最理想最认同的那一个继承人。
说来,康熙一开始也没想过这么早就考虑弘晔,只是最近朝堂上的动静委实不小,而他未来还有四十年寿命这事本身就是虚无缥缈,无法证明。
而且在太子这事上吧,本身就是他对不起胤礽,要是皇位最后没有落在他身上,那么至少也要是弘晔继位。想想四十年后,弘晔刚好是最成熟稳重的时候,接下自己的担子也是正正好。
不再多想,康熙起身招招手,祖孙俩又沿着来时路,走回乾清宫,午时的阳光洒在两人的身上,一前一后,一高一矮,那是时代的延续,那是责任的交替。
第214章 洋人想要做什么
祖孙那次谈话过后,日子还是照常过,只不过平时康熙带着弘晔学习的时候会侧重如何治国,如何管理朝臣,还经常带着他分析朝廷上官员的性格与家世,以至于这段时间弘晔只要是碰见一个陌生人会下意识的开始分析对方的官职、家庭和以及适合的岗位。
胤礽当然发现了弘晔的异常,别人或许不清楚,但是同样从这一阶段过来的,且胤礽还是经历过两次的人,这种表现在他面前无所遁形。
专业的人做专业事,既然皇阿玛接过了自己的担子,给弘晔传输为君之道,那么胤礽肯定不会阻拦,不过他也不是半点不做,至少很多皇阿玛的理念是有问题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他在后面慢慢的引导纠正。
要不怎么说还是阿玛亲呢,康熙在宫里教导半个月,胤礽也就是在弘晔休假的时候父子俩聊天半日,就这半日,在弘晔心中还是胤礽这个阿玛教导的知识更加入心。
当然他也清楚皇玛法教的东西都是干货,精华,只不过时代在变化,皇玛法年纪大了,感觉不是很明显,但是他身为年轻人,对这方面就比较敏感了。
比如说关于满汉问题,虽然皇玛法总是说满汉亲如一家,未来的大趋势是合二为一。可实际上看看朝堂上的满臣和汉臣就清楚了,再说,到现在为止,汉人的待遇和满人的待遇完全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总是光有理论,不切入实际,那么满人和汉人之间的矛盾只会越来越深。
再比如,大清刚刚建国的时候,虽然还是有内忧外患,可是旁边的那些宵小是一点也不敢招惹大清的,因为那时候的兵力很强,不服就是干,打到你服气为止。
可是现在呢,八旗子弟已经快成了软脚虾,整日里在京城困着,招猫逗狗、无恶不作。那些大将们都已经渐渐老去,但是能够继承他们衣钵的后人却是一个都没有。
还有就是皇玛法的疑心,他摒弃了前人分封制的制度,将所有的皇叔皇孙们全部困在京城,到了他们手上的权力也就只剩下打理六部,甚至不愿意让拥有继承权的阿玛接触到实权。
即使这些皇叔们拥有不弱的才能,比如伯父和七叔、十叔、十四叔喜欢打仗,比如三叔喜欢诗词,比如九叔喜欢经商...可是皇玛法就像看不见一样,将他们通通困在京城,那里也不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