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系统来自2030[零零](181)+番外
这让她幻视前段时间天天看的那些假流星。
站在研究所宿舍楼下,直到看见那些许愿的孔明灯都已经彻底消失在夜空中,好像彻底融入那星星点点的光亮中,再在燃烧成灰烬后便消散在夜空中。
俞妙则才回到宿舍里。
这半个月在上都那边,每天睁开眼就是做天体轨道模拟和数据分析,比她做毕业论文的时候还要忙碌。
现在回来后,她暂时好好睡一觉,才感觉精神状态稍微放松了一些。
她不能一直紧绷着神经,不然天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她加倍警觉。
还有七年的时间,这个时间不算很长;但只要确信天体异常,这七年的时间也足够来做一个拦截陨石的计划。
等到第二天,她还是照常过去研究所上班。
毕竟天体异常这件事情还没有定论,现在也不能传出任何消息,否则很有可能会引起社会恐慌。
参加交流会议也只是学术交流的名义。
回到研究所后,大家都像从前一样正常地上班工作。
以前是在有任务指令下达或者和其他研究部门协作完成项目的时候最忙碌,平时的工作也就是做测试、写报告、开会和进行宣传活动。
只不过在仅过了不到半个月,俞妙则就再次跟着吴教授过去上都开会。
这次吴教授还特意叮嘱俞妙则,让她提前跟家里人说一声,因为开会期间的内容需要严格保密,与会期间不能携带手机等通讯产品进入会场。
俞妙则早有准备,在来上都开会前就提前跟家里说过,单位安排了出差任务,很忙,有时候可能会联系不上来;然后给钟琰留了信息。
等进去开会前,大家就将手机锁在铁皮箱里面了。
这次参加开会的人数比上次还要多,略一望去就见到差不多四十人了。
但是基本都是半头花白的老头子老太太,包括俞妙则在内也就只有三四个较为年轻的研究员。
只不过大家都是同样的面色严肃。
除了上次参加会议的航天院和天文台的人,这次还有生命科学院和物理院的学者。
不同部门的人分在不同区域坐着,然后挨个上去发言。
先是航天院这边的领导简单说了一遍,在向空间站发布指令后,已经顺利指挥探测器对小行星的飞落物质进行采样,并于七天前顺利将样本送回到地球进行研究。
接下来就请负责这项研究任务的协同部门负责人来进行报告。
发言人表示,在通过对太空采集样本的研究后,在研究过程中从岩层分离出一种很特殊的材质;但是这种材质的形成原因究竟是系外文明的产物,还是小行星特殊的环境所造成的,现在还没有更为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其中一种观点。
只是基于这个天体的岩层并不符合流浪天体的一般特征,所以他们会更偏向于认为有可能是前一种原因。
并且对于岩体的研究还在进一步进行,应该很快就能从岩体中分析出是否有构成生命体的元素痕迹。
而物理院那边的天体物理学者则通过天体对比结果,论证这颗小行星的运行轨迹和岩体进入宇宙等诸多现象并不符合天体物理定律,所以推断该天体也并非自然天体,而有可能是被操控的某种飞行器。
他们给出的建议是持续追踪这颗小行星的行进轨迹。
如果这颗小行星的确和系外生物有关,那么对这颗小行星的持续追踪不仅有利于完成地球对系外生物的防御,也许还能顺着小行星的轨迹找到另一个存在文明的星球。
这方面的工作就主要是由航天基地这边进行数据操控。
与会结果是建议成立对该小行星的研究项目组,对该小行星进行严密的研究和追踪;研究项目组应该囊括包含航天研发、数据分析、天体物理、地质生命等不同科学院的研究员,以便能够更好地协作完成。
这个结果还需要审批,但接下来这段时间大家还在继续对小行星进行研究。
俞妙则通过探测器追踪传回的数据,对天体轨道进行一个实验模拟。
在模拟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在近地轨道出现了运行速度降速的现象。
如果说在土-火-地的范围内是受到星球引力的作用,但它既然能挣脱星球引力,并未出现过于明显的轨道偏
移现象,就基本可以以此推断它的确是受到控制,并且很有可能是在近地轨道对地球进行探测分析。
作为敢提交小行星存在非自然形成天体可能报告的人,俞妙则当然也敢得出这样的结论。
那群老教授也不会因为她是个初出茅庐的孩子就看轻了她,毕竟古人都还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呢。
而从数据看来,她的模拟结果大致是正确的。
但这样一来就很可怕了。
这基本是侧面证实了外星生物的存在性,并且对方还已经来到地球的家门口了。
这可不是“有朋自远方来”,而有可能是要对地球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资源进行掠夺的。
只要有社会群体就会衍生出私有和贪欲,人类尚且是这样的群体,又凭什么觉得外星人就是大善人?
从古至今,都只有强者才有谈判的资格,而弱者只能成为餐桌上的一道菜。
大家没有必要揭露这一点,但对于疑似外星痕迹的出现都是心照不宣的态度。
很快生命科学院那边也有了新的进展,这次成功从岩层中提取到一些疑似地外生物的痕迹。
而地质院则从另一份岩层中提取出一种很特殊的物体,经过多方研究和切片实验,最终得出一个很惊人的结果,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可以产生巨大能量推动飞行器运转的太空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