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系统来自2030[零零](182)+番外
俞妙则便想着,也许这正好可以对应上,她在第一晚观测到的小行星表面在燃烧的现象。
如此种种结果都可以表明,这颗小行星是外星人的宇宙探测器的可能性已经达到60%。
11月10日,正式通过设立对小行星X的研究项目组。
项目组成员应从全国各地调取精英干将,参与对系外行星生命的跟进研究工作。
该项目的保密项为绝密,在解密前都不可擅自泄露,否则会有引起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很快参加研究项目的研究人员在京集合完毕,然后开启更为紧锣密鼓的天体模拟和数据分析,以及进行应对策略的探讨。
研究人员以不同研究方向为组别,其中项目三组,即航空探测组以吴唯明教授为组长开展任务工作。
毕竟人类史上也是第一次面临系外生物的危机,之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现在都要重新开始。
探测器还在将对小行星的追踪数据传送回地球,他们就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计算,预测这颗小行星是否会再次回归到近地轨道上。
现在小行星还并没有飞出太阳系,于是所提防的就是小行星有可能在短期内再次与地球相遇。
在模拟中这甚至是有很大概率发生的事情。
通过现在的小行星轨道可进行初步预算,估计这枚小行星会一直在太阳系内进行徘徊。
这个结果只是进一步确信这颗“小行星”并非与过往的流浪天体或非周期彗星等同。
每次各组的研究方向有进展时都会召集主要负责人开会同步最新信息,并研讨更新的应对措施。
等到回来再进行组内研讨方案。
面对一众业内大佬和众多经验丰富的前辈学者,俞妙则便是多听他们的提议,多思考他们的方案,多发表自己的想法。
不过在宇宙安全体系的构架上,大家的想法也算是大同小异,主要便是“防御”和“巡查”两个部分。
巡查系外生物的飞行天体的出现,并对可疑天体进行追踪及发回预警。
遇见UFO这种事情很罕见,但只要遇见第一次便很容易会遇见第二次第三次,说不定以后外星人三天两头就要光顾地球。
防御便是为了应对外星人的攻击。
而首要讨论的还是宇宙巡查体系的构建。
俞妙则就将她之前曾经构想过的行星临界警戒体系重新拿出来,先对这个方案进行自我完善。
她将宇宙划分为三个区域范围等级,即以地球作为其中一个定点的宇宙洛希极限圈,也就是她最初设想的行星临界警戒体系,设为一级警戒范围;以奥特云系作为第二临界点,设为二级预警范围;太阳系外作为三级巡逻范围,向宇宙深处进行探测。
不同探测器以地球作为数据运行重心,对宇宙自然行进外的天体进行数据捕捉及预警。
这样不但有利于人类对疑似系外生命信息进行巡查防御,也可以帮助人类更深入地了解探索到宇宙的运行奥秘。
不过在现在主要任务还是应对目前的系外智慧体对地球的威胁,所以二级预警和三级巡逻都可以延后再议。
这个行星临界警戒体系和地卫监测系统很相似,不同点则在于一个是对地球表面的监测,另一个则是在宇宙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对宇宙外部信号的接收和监测。
吴教授听见她的话还开了一个玩笑:“如果接收到宇宙信号要怎么做?不要回答?”
俞妙则就想到系统离开前留下的那个提醒信息。
不要擅自回答宇宙信号,这已经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观点。
但只要接收到宇宙信号,其实系外文明的威胁就已经降临。
“如果要形成卫星警戒网,从研制到发射以及进入到预定轨道,在预定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至少需要五年。”岑教授便说了一个预计的期限时间。
这还只是进入初步构设所需要的年份。
如果要推进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仅是探测器飞到海王星就需要几十年之久,而飞出太阳系更是人类现有水平所无法抵达的距离。
不过在说着时,吴教授就在模型显示屏上画了一个大致的洛希极限圈,以便更简单清晰地看到这个方案的警戒范围:“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在这个位置可以从空间站发布任务信号,在太阳系范围外也有其他的探测器在执行任务。”
其他学者也有提出其他类型的方案,但在宇宙中航行的时间确实是太漫长了,都并不适合短期内的构设。
现在最好的方案还是先利用现有飞行器和探测器进行对宇宙信号的收集分析。
紧接着就是另一个问题,如何对威胁到地球的系外飞行器进行拦截。
这样并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
那么大一个近似于小行星的飞行器,且飞行器的运行速度远超于地球所有飞行器的运行速度,这是人类现有科技都没有办法完成的使命。
而飞行器撞击地球会出现怎么样的后果呢?除了已经提前被告知结果的俞妙则,其他人都无法提前预知结果。
如果以现在的“小行星”状飞行器的体积,无论是在近地点被撕碎变成漂浮在地球上的陨石尘埃体,还是直接撞击进到地球表面,这对于人类都是灭顶之灾。
甚至有人悲观地想到,原来当年玛雅人预言将会在2012年迎来世界末日,这并不是以讹传讹的谣传。
那个时候飞行器就已经进入太阳系范围了,并在一点点地逼近地球。
而这就是人类迎来末日灾难的开始。
就像当年恐龙的灭绝是来源于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带来的气候巨变,而冰河期也让恐龙彻底从地球上爵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