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英:“……”
“殿下且慢!”他眼看侍卫围了上来,急声阻止,“长公主家仆强掠良家子女为奴婢,殿下将这些人送还长公主府,难道要纵容他们为非作歹的恶行吗!”
“杨御史,说话小心点,我虽然敬你三分,但也不是谁都能蹬鼻子上脸。”闻禅不动如山,慢条斯理地道,“是你让我别多问抓紧走,那我把这些顶撞我的家仆带回去交给长公主惩治,有什么问题?现在你又跳出来说我包庇纵容,好话坏话都让你说了,这到底是在办公务,还是专门跟我过不去呢?”
杨廷英被她噎了个正着,不情不愿地低头辩解:“是臣失言……殿下明鉴,臣绝无它意。”
贺九皋偷偷抹了把汗,心说公主拿捏人的本事真是炉火纯青,他上午刚领教过一回,下午杨廷英又撞了上来——而且这位的情况可比他严重多了。
贺九皋凑近车窗,轻声回禀道:“殿下,臣方才想起来一件事,这位杨御史曾在延寿五年被贬出京,当时陛下与贞懿皇后广诏天下僧道名医为殿下治病,杨御史上书极力劝阻,言辞激烈,触怒天颜,于是横遭贬谪。他心中或许记着旧事,对殿下成见未消,还请殿下慎重决断。”
“嗯,不错。”
闻禅点了点头,赞许道:“子远果然心细如发,看来你这个家令总算是上道了。”
贺九皋一开始甚至没反应过来,只当闻禅是在夸他,低声说了句“多谢殿下”,半晌后终于有点后知后觉地回过味来,心里突地一跳:“难道公主早就知道当年杨廷英被贬是因为她的事了?”
闻禅再度将视线移回那衣着朴素的中年文官身上:“天气热,大家都有事要忙,杨御史,我看不如就省下那些弯弯绕绕的步骤,坦诚相告吧。”
他刚才情急之下已经说漏了嘴,这会儿不坦诚相告也不行了。但杨廷英这些年来屡屡遭遇打击,宦海浮沉,对兆京的王公权贵实在不报任何希望,更别说他和持明公主还隔着一层陈年恩怨,城阳长公主又是她的姑母,无论从哪个角度想,持明公主都绝对不会站在他这一边。
他调回京城尚未满一年,这回过后,不知道又要被贬到哪个偏远州县去了。
杨廷英深吸一口气,沉下心来,将事情来龙去脉向闻禅一一道来。
他做官多年也没攒下什么钱,更别说在兆京定居,双亲都还居住在乡下老家。昨日听说母亲生病,杨廷英便向御史台里告了两日假,回乡下侍奉母亲。今日动身回城时,他途径一户人家,看见院子竹篱毁坏了大半,满地鸡鸭乱飞,屋内哀哭声不绝,还以为是遭了强盗,好奇之下进去询问,一问才得知城阳长公主在十里外的落花山下建造了“倾金园”,日前别业落成,因园中杂役人手不够,便纵容家仆到乡里强掳农家子女为奴婢。
杨廷英的人生信条就是与不法权贵斗争到底,一听说那群家丁刚离开不久,也不管自己孤身一人手无寸铁,打马奋起直追,终于在城外截停了长公主府的车马。
对方既然敢做出这种事来,自然不怕他一个小小御史,若非杨廷英拦在车前,警告他们“若想离开先从本官尸体上跨过去”,这会儿早跑得无影无踪了。
闻禅招手叫程玄过来:“去问问那些孩子,父母是谁,家在何处,是不是自愿跟他们走的?”
城阳公主府领头的管事在地上呜呜直叫,这时车上另下来了一个精瘦的中年男人,穿着丝绸袍子,看起来也是管事之流,扑通跪到闻禅车驾前,叩首哀求道:“小的们罪该万死,有眼不识泰山,挡了殿下的大驾,求殿下看在长公主的情面上,饶了小的们一回!”
城阳长公主是天子的姐姐,先帝最疼爱的小女儿,下嫁开国功臣杨兴嗣之后、关国公杨弘。她是先帝老来得女,备受宠爱,出嫁时皇帝赐下嫁妆无数,关国公府上下对其也极为尊敬。而且今上登基时,公主潜令宫使提前将消息告知王府,皇帝感念她的拥护之功,对她礼遇优渥,更令太子娶杨氏长女为妃,城阳长公主的权势由是坐大,京中诸公主都隐隐以其为首。
前世杨廷英被家仆用马鞭打伤了脸颊,上书弹劾城阳长公主不法之事,皇帝却被进宫求情的长公主闹得没办法,最终只令她将强掳来的子女送还父母,并未追究罪过。杨廷英却因此被长公主记恨,不久便找了个由头,将他远远地贬到了西川华州,一去又是三年。
在挑选对手时总能在万军之中精准地找到最不好对付的那个,这简直已经成了杨廷英的天赋。
闻禅没搭理那男管事,任由他跪着,程玄询问了一圈,回来禀告道:“殿下,奴婢问过了,都是附近乡里的孩子,有的是被父母卖了,也有的被强抢来的。”
闻禅点了点头,那管事捕捉到一两个字音,立刻支起脑袋,大声狡辩道:“殿下明鉴,小的们奉长公主之命采买奴婢,这些孩子都是父母自愿卖给公主府的!钱货两讫,绝无强掳之事,殿下切勿轻信那人的一面之词!”
闻禅沉吟道:“有道理,事关长公主,确实不能光凭几句话就妄下结论。”
杨廷英脸色霎时一片灰白,悬着的心终于彻底死了,预感到自己这回难逃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