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种田娇妻不好惹(150)
而宝珠这个小家伙,却得到了全家上下的喜爱。
这小家伙已经快两岁了,已经会说一些话了。比如爹爹,娘之类的都会喊了。姐姐哥哥也会叫了,每每都把几个孩子逗得不行。
几个孩子一得空就来逗小宝珠玩:“宝珠,珠珠,来叫姐姐。”
“宝珠,快叫哥哥,叫就给你好吃的。”
小宝珠毕竟年纪还小,口齿还不甚清楚就奶声奶气地叫道:“格格解解。”
大家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继哥哥姐姐之后,小宝珠又学会了叫爷爷奶奶。这可又把王老头和王奶奶高兴坏了。他们家只有三个孙子,老两口一直盼着能有个小孙女,现在终于有了,还这么乖巧可爱,他们怎么能不高兴?
王老头每天干完地里的活,就驼着小宝珠在村子里胡乱转悠。众人见了又免不了要议论一番。有人说,宝珠真是命好,这王老头比亲爷爷都疼她。
这祖孙俩有时难免会在村里遇到李家的人,像李老头,他可是小宝珠的亲爷爷。可是宝珠一点也不认识他,李老头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伸手要去抱宝珠,宝珠只当他是陌生人,头一扭,躲在了王老头的怀里不让他抱。
李老头十分无奈地叹了口气,围观的人也是看得欷歔感慨。还有不少人很是同情李老头,他这个正宗的亲爷爷却不受亲孙女待见,也真够可怜的。这事搁在谁身上,心里都不好过。也有的人说,这就叫活该,毕竟当初的事是李家做得不地道。你把人家当成草,却自有人当成宝儿。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中秋节很快就就要来了。李盼儿趁着这个机会,又做了不少吃食拿到县城和镇上去卖,自然又小赚了一笔。
中秋节这天,赵氏跟王七一起上街,两人割了三斤肉,李盼儿还去河边钓了两条鱼,并带着黄黄捉了只野鸡。
这些东西都他们没有卖,打算留着自己吃和待客。
中秋这天,一大清早,一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灶房是王奶奶和赵氏的主场。两人默契地合作着,一起炒肉、炖肉、炸油饼、炒菜、蒸馒头。忙得不亦乐乎,不多时,灶房里就飘来了诱人的香味。把黄黄馋得在院子里转悠了好几圈。
而李盼儿则正带着一帮孩子在院子里打枣子。王家院子里有两棵枣树,说来也怪,往年的时候,树上结的枣子并不多,稀稀拉拉的几个,个头也不大,也就够孩子们解解馋。今年不知怎么了,枣子结得特别多,而且个又大,把树枝都快压弯了,王老头还特意用几根木棍支撑着,生怕压断了枝条。这个时节,枣子刚好成熟了,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像一串串玛瑙似的,看着十分喜人。孩子们早就馋得不行。所以,他们一听到大人说可以打枣了,一个个高兴得嗷嗷直叫。
王大郎王二郎率先爬上枣树,手里拿着竹竿,对着枣多的树枝噼里啪啦一通乱打。
李盼儿姐姐三个则摊开了干净的床单在树下接着枣子,在树上的人打枣是乱打,枣子像雨点似的落下来,不光落到床单里,还会砸到人头上。
李盼儿她们在树下时不时地就传来一阵呼痛声,“哎哟,又砸到我的头了。”
惹得树上树下的人儿忍不住大笑起来。
王奶奶出来拿东西时看到她们这样子,就笑着说道:“盼儿,你这么聪明,这会儿怎么变傻了?你们就不会戴顶帽子呀?”
李盼儿一想也是呀,怎么就没想到呢。
王奶奶说着话进屋找了几顶帽子,拿给她们。姐妹几个戴上帽子,顿时好多了。
他们打枣子的事不知怎么就被别的孩子发现了,于是乎,王五叔家的几个孩子来了,附近邻居家的孩子也都一窝蜂似地赶来凑热闹,大家一边捡着枣子,一边用衣裳随便一擦就往嘴里塞,吃得十分来劲。
王奶奶有时出来瞧瞧,看到孩子们那个馋样儿,就笑眯眯地说道:“我可不是怕你们吃,你们呀都悠着点,枣子吃多了会肚子痛的。别大过节的,一个个都跑肚拉稀。”
孩子们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继续大吃特吃。
等到枣子打完后,李盼儿发现这两棵枣树竟然收获了四大筐的枣子。
王奶奶和赵氏留下三筐,准备晒干了以后给孩子们当零嘴吃,或是煮粥或是做枣糕也行。剩下的一筐就分别给各家的邻居送些尝鲜。当然王五家是少不了的。
王五家也投桃报李给他们送来了自家院子里结的石榴和梨子。其他几家也送来了各式的吃食或是自家种的瓜果。
这个中秋节大家不仅有丰盛的午饭晚饭,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孩子们的笑容那叫一个灿烂。
第一百二十六章 重男轻女奶奶(三十六)
中秋这天的午饭已经算是十分丰盛,但最叫人期待的还是晚上这顿饭,这才是重头戏。为了这顿晚饭,他们简直是全家齐上阵。赵氏做了几个家常拿手菜,王奶奶做了几道,李盼儿也做了几道,这是孩子们强烈要求的。
赵氏和王奶奶做的就是传统的炒菜炖肉啥的,李盼儿做了个简单版的鱼香肉丝,做了麻辣豆腐,水煮鱼,红烧鱼,糖醋里脊,油焖大虾,再拌了几个凉菜,最后又做了个菌菇汤。
果然,李盼儿做的菜最受大家的欢迎。大人们喜欢水煮鱼和红烧鱼麻辣豆腐,而孩子们则喜欢鱼香肉丝和糖醋里脊。几个孩子嘻嘻哈哈地抢着吃菜,就连一向稳重得跟大人似的李招弟和李盼弟也变得活泼起来。而小宝珠看着大家吃得那么香,急得不行,指着桌上的菜,奶声奶气地说道:“要七(要吃),窝的,窝的。”大家被逗得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