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聊斋修功德(157)+番外

作者: 忘鱼鱼 阅读记录

此话一说,气氛立刻缓和了。

“小姐你放心,我们一定努力干活儿,给你赚多多的钱,让你修行无忧!”

宋玉善这才继续说,也不说那令人误会的铺垫了,直接开门见山:

“我打算在郡城发展宋家的产业,所以后面印书的业务可能会逐渐加重。

所以扶水县这边的书坊还需要增加一些人手,慢慢扩大产量。

你们家中子弟,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愿意留在书坊中工作的,都可以从学徒开始做起。

男孩子娶了外头妻子的,妻子也可以招入书坊打工。

女孩子若是不愿嫁人的,可以在家招婿,坊里分配住房,女婿一家经过考察后,也可招入书坊。

以上考察年限为一年,若有损坏书坊利益的行为,一律永不聘用。”

这对大家来说,又是一个好消息。

之前书坊的人手足够了,产出养活坊内的人家正好,外人即使靠嫁娶,也基本找不到加入书坊机会。

现在坊内好多人家里都有外头嫁进来的女孩儿在家没工作呢!

至于嫁到坊外去的女孩儿,基本没有,女孩儿全嫁给了坊内的人家。

近几年,自小姐立了女户后,好多女孩儿都想效仿她,不嫁人了。

还要招人,可见小姐是真的不会放弃他们。

大家这会儿是真放心了。

针对宋玉善提出的招人方针,大家踊跃发言,想点子,互相挑漏洞,再找解决办法,完善细节,把招人方案讨论了出来。

管事们都极大的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宋玉善只需要提出一个目标,给一个粗略的方案,然后综合管事们的讨论结果,拍板确认最后的行动方案。

后面就是管事们领了任务,按方案行动,把事情落实下去。

她就不用多管了,再等一段时间,看结果就行。

第142章 学堂

“扶水县书坊这边招人扩大产量主要是为了供给马上临江郡城阴世书局的需求。

同时支应一下我下一步在临江郡城阳世的计划。

不过这个支应只是暂时的,我虽能快速往来两地,但是货物还是得走水路运输,为了节省成本。

郡城阳世那边后续的需求还是由当地供应为上,所以,接下来,我还要在郡城也开个分坊。

以后扶水县这边的书坊便是总坊。”

宋玉善又不紧不慢的放出了一个大炸弹,这段时间休养无聊,她已经把后续阴阳两世产业的发展方向想清楚了。

虽然扶水县地处偏远,但是民风淳朴,她宋家在这里有人脉,有声望,有资源。

这点距离,对能借道阴世的她来说,不成问题,所以距离对她来说不会造成管理上的问题。

所以考虑过后,她还是决定把扶水县这边当做稳定的大后方,主要支撑她在阴世的布局,偶尔支应阳世的其他产业。

然后用在外地的阳世产业赚钱,供应这边的消耗。

或许逐步发展,还能刺激扶水县的发展呢!

“分坊需要具备总坊的全部生产功能,但是规模不需要那么大。

分坊下面的工人我打算在当地买一些奴仆,以工代酬以赎身,靠着书坊安居乐业。

但这些人的管理、教导工作,还需要总坊这边派熟悉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的熟手去做管事,指导下面的工人,引导分坊步入正轨。

所以大家招人扩充总部的同时,还需要各位把对管事的培养提上日程,提前储备人才。

未来我们不会只有临江郡城处的一个分坊。

我打算拨一笔银子,把总坊旁边的那块地划出来,开一个专门的管事学堂,各位管事轮流担任夫子,统一教导。

坊中子弟优先入学,若当年坊中人数不足,县中适龄男女童也可报名,择优录取,当批学童名额招满为止。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学堂和蒙学堂一般,都是男孩女孩同堂上课,平等竞争。

学堂内的学子学有所成后,都会派往分坊做管事实习。

通过考验者,可举家迁入书坊,只要品性过关,都能分配对应的工作。”

这才是宋玉善今日开会的重点:扶水县总坊这边,日后还得承担起输送人才的功能。

这无疑是个大动作。

她提出后,马上有管事表示质疑。

“小姐,若是招了外面的孩子到管事学堂,教的还是管理书坊的那些事,那咱们印书坊的技术秘密怕是就藏不住了。”

“无事,天下读书人苦书贵久矣,我打算把活字印刷术以低价,公开售卖出去,尽可能的普及这项技术。

日后,我们书局也要转型,不再以低价书为卖点,而是靠内容取胜。”

宋玉善说。

她这次回郡城后,就会把活字印刷术卖出去,不止卖一家,所有做印书生意的都是她的买家,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等扶水县这边的管事学堂开起来后,活字印刷术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小姐,管事学堂,男女同堂读书是不是不妥?不如分开两班,分别授课?”

宋玉善摆了摆手:“必须男女同堂,学堂教出来的学子未来都是要做管事的,到时候可不会只有女人给你管,所以一开始,就不要男女分开,提前适应。

宋玉善摆了摆手:“必须男女同堂,学堂教出来的学子未来都是要做管事的,到时候可不会只有女人给你管,所以一开始,就不要男女分开,提前适应。

若是担心与男子同堂读书,影响自己名声,不好嫁人的,学堂不收。

但只要进了学堂,女孩子也和男孩子一样对待,日后若是不能嫁人,书坊也能养她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