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巽的奏疏在朝堂内外引发了不小的议论。
虽然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但是与先帝顺宗和永贞革新相关的人与事,似乎仍是一个不能提起的禁忌。
可现在有人提了。
这会不会是一种信号?
有人思虑,有人警惕,也有人暗中期盼……不过所有人都选择了暂时观望。
朝廷运转总是离不开钱的,那就离不开会理财的大臣,李巽在这个时候举荐程异,有点选中他来做下一任盐铁转运使的意思,朝臣们既要考虑朝政,也要考虑皇帝的态度。
这半年来,皇帝越来越心思莫测,对钱也越来越看重,焉知李巽的奏折,不是跟他通过气了才上的?
总要等皇帝表态了,他们才知道自己该拿出什么样的态度。
果然,皇帝根本没有跟政事堂商议,就直接做了批复,调程异往淮南试用,负责贡赋转运之事。
准备弹劾的言官收起了弹劾的奏折,想要援引其他永贞党人回朝的官员也偃旗息鼓。
只是试用,而且甚至都没让程异回京,而是直接前往淮南履任,显然皇帝并不打算放开对革新党的打压,只是因为人才难得,所以特旨擢拔程异个人而已。
这种中旨其实是不符合流程的,但三位宰相商议了一番,都认为没必要在这种小事上违逆皇帝的意思——李纯近来做的不合流程的事,也不止这一件,但别的都可以反对,这一件却不合适。
就连武元衡这位当年曾遭革新党打压、如今登阁拜相的保守派,都保持了缄默。
政事堂这三位宰相,他资历最老、辈分最高,前两年也是很得皇帝倚重的实干派,如今却成了最边缘的那一个。
看得出来,皇帝对他很不满意。
当初李吉甫罢相出京,皇帝将他和裴垍提起来,本就是指望他们两个人加起来能胜过一个李吉甫,结果没几个月又将李吉甫召回,其中意味不言自明。
现在皇帝如果要罢免一个宰相,那肯定是自己先遭殃。而且武元衡有一种感觉,他若是再遭罢黜,恐怕不会再有第三次为相的机会了。
这个宰相再不好当,那也是宰相。
人一旦有了得失之心,行事自然就会谨慎甚至畏缩。现在的武元衡,有点理解郑絪、于頔那样的“伴食宰相”了,不是没有想法,只是多说多错、多做多错,不如不做。
于是这份诏书经政事堂用印,补齐流程,就发了出去。
……
“见过雁帅。”阿史那古丽雅用草原人最郑重的礼节,朝着雁来深深下拜。
在她身边,才五岁多的阿波也板着小脸,跟母亲一起行礼。
这孩子小小年纪就经历了诸多变故,刚到安西军的地盘时安静得几乎没有存在感,这几天跟玩家相处多了,变得活泼了一些,但还是比一般的小孩更懂事。
懂事的孩子惹人疼,雁来也缓和了表情,亲手将这一对母子扶起,“不必多礼。”
雁来本是体谅她们赶路辛苦,想让人休整一番,再提正事,却被古丽雅拒绝了,说是尽快把事情处理好,她才能安心。
既然对方如此积极,雁来自然不会拒绝。
在双方都有着强烈的意向、而且都不打算占便宜的前提下,商谈进行得十分顺利,古丽雅对雁来这边提出的要求尽数答应,唯一不满意的就是没能让阿波拜雁来做义母,反而要认大唐皇帝做义父。
其实一开始,古丽雅的归顺,只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
安西军的名声,她即使足不出户也听说过,那根本不是葛逻禄的军队可以对抗的。既然如此,不如用整个葛逻禄换取在安西军中的保障,反正那些她们都已经失去了,真正给出的只是一句承诺,或者说一个名义。
但是这一路走来,古丽雅真正被安西军的实力征服了。
传言里的故事非但没有夸大,反而太保守了,安西军不仅有最强大的军队,在内政治理和基础建设方面也让人惊叹。
古丽雅当过一段时间的执政者,所以更明白要做到这一切有多难,对雁来“天神之女”的身份便也深信不疑。除了神迹,她想不出其他的词语,用来形容自己眼中所见的西域。
所以对她来说,大唐皇帝的义子,还真不如雁来的义子有诱惑力。
搞得雁来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毕竟人家别的要求都没有,就只提了这个,还要被她拒绝。
但是吧……她看着个头已经到自己腰间的阿波,感觉自己让他叫一声姐姐也不过分,姑姑已经是极限了,义母她真的有点承受不来。
这个话题雁来不方便开口,郝主任就主动站出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古丽雅明白,身为大长公主的女儿、皇帝亲自册封的郡王,雁来跟皇帝是关系很近的亲戚,阿波做了皇帝的义子,也可以叫她姑姑。
而且长安更安全,也更方便阿波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至于到了长安可能会跟安西军疏远这一点,更不用担心,因为那边也有很多天兵。
这让古丽雅十分惊奇,那可是大唐的都城,在天兵口中,却像是她们自家的地盘一样。
她其实能想明白让儿子认大唐皇帝做义父的原因和好处,只是怕这样会断了跟雁来的关系,如今得到了这许多的保证,看着雁来那张比自己想的更年轻的面容,古丽雅的态度便慢慢松动了。
说通了这一点,别的便再无阻碍。
一干与会的官员本来还摩拳擦掌,准备引经据典,为安西军争取更有利的条款,结果对面太配合,根本没有他们发挥的余地,一个个颇有些怅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