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会步上他的后尘吧?
……
不过很快大唐君臣就发现,就算想摆烂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德宗当年能摆烂,是因为朝廷还有点底子,藩镇虽然跋扈,不怎么需要搭理朝廷,却也没有实力更进一步。所以朝廷放弃削藩,他们也愿意维持你好我好的表象。
天兵可不是。
这不,正式的公文也送到了政事堂。
相较于传单上犀利的文字,公文就写得含蓄多了,还是推卸责任那一套,表示天兵虽然是雁来召唤的,却不听她管教,而且他们现在已经拿到了大唐的身份,算是大唐子民,既然出了安西,那就不是雁来的管辖范围,她也不好插手。
最后这句话看得几位宰相额头青筋直跳。
这话的意思,要想让她去管天兵,朝廷就要给予她插手地方事务的权力?
一旦有了这种权力,她真的会约束天兵吗?恐怕只会让天兵的所有作为都合法化,变得更加光明正大吧?
但是偏偏,这个逻辑又挑不出毛病。
归根到底,还是朝廷没有对抗天兵的力量,自然只能她说什么就是什么。
本来还想问问传单的事的,现在看来也不用问了,一句“不知道,管不了”就能搪塞过去。
不过最让宰相们头痛的是,即便天兵已经这么过分,就差指着朝堂上下所有人的鼻子直接骂人了,公文上却还是没有忘了提醒朝廷,要是吐蕃人再问责,就让他们直接去找安西军,不用朝廷来扛事,只要记得把封赏发了就行。
……几位宰相都想骂人了。
“拖着吧。”最后是李吉甫开口。
其实他觉得安西军可能也没指望能再从朝廷这边掏钱,就是恶心他们一下。
那就拖着,反正天兵也不至于直接动手抢钱。
李吉甫能看得出来,安西军并不希望局势变得太过混乱。这也是她们明明有实力,但却没有直接跟朝廷开战的根本原因。既然如此,他们自己肯定不会主动打破现在这种表面的和平。
如此,连带着之前担心的,减税的消息一旦传出去,可能会引发的震动和骚乱,暂时也不用太担心。
只要天兵不动,其他藩镇肯定也不会动的。
顶多也就是底层百姓会向着河北迁移,但那也是离得近的,离得远的就算有心也无力。
暂时还乱不起来。
如此一来,河北那边也可以答复了。
他们之所以能威胁朝廷,不过是因为手中有兵,而且随时都能南下不提朝廷在河东、河洛驻扎的军队,就说天兵,也不会允许他们真的开战——听说成德一战,天兵没有让任何一个百姓参与,就连战场附近的村民都全部提前迁走。
君子可欺之以方,天兵也一样。
他们并非没有弱点。
这个“弱点”虽然不能帮助朝廷对付他们,但只是借他们的力,就容易多了。
李吉甫这么一说,众人也发现确实是这样。
所以三人有商有量,很快就写好了给河北的回函,大意就是已经给四镇节度使转达了你们的要求,但她说管不了,朝廷这边也是有心无力,你们自己克服一下吧。
还真别说,只要不考虑这是在借天兵的势狐假虎威,光看这份回函的话,感觉还是挺爽的。
朝廷什么时候跟河北三镇说话这么硬气过啊?
不过李吉甫觉得,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皇帝没有参与这一次的议事,不需要考虑他的面子,要不然也不好这么说话。
如此一想,李吉甫又忍不住在心里揣测,要是皇帝之前没有中途反悔,继续跟安西军的合作,他们还会做这些动作吗?还是会继续维持之前那种局面?
但现在就算得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没有意义了。
倒是皇帝,李吉甫本来很担心他会像德宗那样摆烂,此刻又不免觉得,如果他能一摆到底,竟也不算是坏事。
怕只怕一边摆烂,一边又不甘心。
皇帝一旦折腾起来,对天兵能有多少作用不知,他们这些朝臣却是要不得安宁了。
其他人想得没李吉甫这么深,暂时放松下来,就忍不住提起了那份传单。
能坐在这政事堂中的,都不缺文采和眼光,自然能看出来那些文章的好坏,甚至能够直接认出其中一两个风格特别突出的笔名属于谁。
只是这毕竟是公廨,还有不少中书省、门下省的官员和文吏来往,也不方便做什么点评。
唯一能说的,就是要不要去查一下写这些文章的人。
还是那句话,文章写得越好,就越能刺痛被骂的人。皇帝被骂了不开心,宰相们当然也一样。
若是放在从前,他们肯定要把人找出来处理掉的,只要他们在朝一日,这些人就不要想有仕途了。但现在,查出来了又如何?在天兵眼皮子底下对付他们吗?至于仕途,就更是笑话了。
说实话,就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宰相还能再当多久。
反倒是已经站在天兵那边的人,不需要像他们这样怀疑、忧虑。
谁的前程更光明一些,还真不好说。
……
洛阳城。
负责守卫皇宫的禁军快要累死了。
昨天半夜宫里突然闪过一片白光,而后就陆续有天兵出现在明堂的废墟上。
禁军身负守卫之责,自然不能不管,哪怕知道是天兵,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前。好在这些天兵倒也配合,一旦被发现,就老实被抓。
但问题是人太多了啊!从半夜一直抓到现在,人不但没少,反而越来越多,河南府和河南、洛阳两县的监牢早就已经装满了,没地方关押不说,他们这样跑来跑去的抓人,也已经累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