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715)

结果僧人不满意!

既然好日子过腻了,雁来也不介意给他们添点儿波折。

灵澈上人知道,这回是弄巧成拙了,但见雁来脸上的表情越来越危险,还是忍不住问,“雁帅打算如何处置?”

“上人真的要听吗?”雁来转头看他,脸上的表情有些意味深长,“什么都不知道,你便能坦然以对。但听完之后,就要考虑该不该告诉其他人,又要怎么跟他们说了。”

灵澈上人:“……”

他突然明白雁来之前说的谜语人是什么意思了。

灵澈上人怀疑雁来是在报复自己,而且有证据。

这谁能忍得住不听啊?

他深吸一口气,“贫僧也不喜欢谜语人,说与不说,是贫僧需要考虑的,还请雁帅告知。”

雁来满意了,“这可是你要问的——我打算上书朝廷,让天下僧道追试经籍,不通者收回度牒,勒令还俗。”

灵澈上人倒吸一口凉气。

好歹毒的计谋,这下只怕天下僧道都要不得安宁了。要是知道是他们来找雁来,才引出了这一番祸事,那……

现在轮到灵澈上人纠结了。

若是将这消息告知其他僧人,不说雁来这边可能会对他有些想法,毕竟这算是提前透题了,就说那些僧人,是会念他的好,还是会觉得这祸事是他引来的?

但不说,所托之事没有办成,还得找个过得去的理由。况且能瞒得住一时,等到考试的消息传出来,他们也一样会疑心。

确实是不如不问。

好在灵澈上人刚刚才顿悟了一番,这会儿虽然心里很苦,倒也还算冷静。

就像雁来说的,她是什么很好说话的、热心肠的好人吗?为了这种事来找她,自然要承担可能会有的后果。

她只是让他们考试经书,已经是手下留情了。

佛门子弟、方外之人,如此汲汲营营于蝇头小利,早就失了向佛之心。如今朝廷考试经籍,让他们收一收心,也未必是坏事。

灵澈上人苦着脸告辞离开了。

雁来目送他的背影远去,忍不住感慨道,“我其实真的不是针对他。”

“嗯嗯嗯。”旁边的玩家都齐齐点头,“我们相信雁帅。”

雁来:“……”

算了,这些暂时也不是她该管的事,还是写个奏折送去长安,让李纯来操心吧。

现在她要随机抓一个幸运的文士来写奏折了,选谁好呢?

一刻钟后,给灵澈上人做引荐人的刘禹锡,收到了玩家送来的、雁来亲笔所写的便条。

他本来是很高兴的,因为雁来需要人写奏折的时候,明显更喜欢用白居易和孟郊,其他人嘴上不说,心里多少是有点不服气的。

这回总算轮到他了。

但看清便条上所写的内容,刘禹锡脸上的笑容不由渐渐消失。

第228章 现在就是娘子说的“必要时可以求助天兵”的必要时刻了。

刘禹锡的困境跟灵澈上人差不多。

他那么多僧道朋友,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知道这封奏折是出自他的手笔时,会怎么想。

不过他比灵澈上人好一点,至少不用纠结要不要提前透露消息。

节度使府处理的都是军政要务,保密是基本要求,所以藩镇的幕府管理相当严格,基本上是早进晚出,一整天都要待在衙门里,很多闲散惯了的文人,选择入幕之后,都会因为不习惯这种严格的规矩而郁郁寡欢。

就连杜甫在他的好朋友严武的幕中,都觉得拘束。

像杜牧那种给人当幕僚还能“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才是特例。

刘禹锡曾经在淮南做过杜佑的幕僚,这方面的自觉还是有的。

虽然他们现在不算是雁来的属官,这封奏折要写的内容也称不上是军政要务,但经他之手的公文,肯定不能随便往外说。

他连柳宗元都没说,只是自己唉声叹气了几天。

相较而言,收到这封奏折的李纯,虽然有些不理解雁来为什么会突然提出这种建议,但反而没什么顾虑,直接照准之后发到了政事堂。

就算每天都在服用道士炼制的金丹,也不影响李纯做出判断。

限制佛道,对于稳固他这个皇帝的统治只会有好处。

而四位宰相之中,李吉甫和李夷简都是赞同中央集权的,对这事自然是全力支持。另外两人因为种种原因,在政事堂里本来就没有太多的话语权,自然也不会反对。

很快,正式的命令就从中书省下发到了各地。

考试对大唐官员来说,也是基本操作了。哪怕这回要考的是僧道,从佛经和道典之中出几个题目,对这些官员来说也没有任何难度。

至于朝廷为什么会颁发这样的诏令,大部分人根本不会去关心。

——朝廷这两年折腾出来的新东西还少吗?

只有那群还没离开洛阳的僧人觉得有些不对劲,找人一打听,果然,事情就是那位雁帅提的。

但他们难道还能去找雁来算账吗?

这时也有人反应过来,要去找灵澈,却被告知他早就已经离开洛阳了。

显然,这事跟他脱不了干系!

但是自从贞元年间在游历长安时遭人谮毁,被流放岭南之后,灵澈上人便一直浪迹于江淮吴越之间,没有固定的居所,行踪更是飘忽不定,他们根本不知道要去哪里找他。

这些僧人也只能在咒骂几句之后,收拾东西赶回自己出家的寺庙——这一次的考试是有限期的,缺考等同于不通过,会直接收回度牒。

到时候,就不是交不交税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