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798)

尤其是两京之外的考生,若不是玩家不遗余力地宣传考试政策,赞助车船等交通工具并主动带着她们赶路,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赶到长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本身女子参加朝廷的考试,就已经足够令人瞩目,何况玩家还折腾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如今大唐上下,就连不识字的普通百姓都在关注这场考试了。

雁来对此很满意。

有了这一回的热闹,人人都知道朝廷会招考女官,明年就会有更多人提前做好准备、主动报名参考。

而且以后在各地开设学堂、招收男女学生,推动教育普及的工作,想来也会好做很多。

翻完了名单,雁来就将文件放在一旁,继续忙自己的事。

考试要连续进行三天,之后还要阅卷、排名,出成绩且还早着呢。

这一忙,就到了散衙的时刻。

雁来从延英殿出来,看到有不少玩家在尚书省附近徘徊,才意识到考试还没有结束。

按照规定,每场考试都会持续一整天,之后考生还可以请烛一支。

不过普通的科举考试,很多人其实并不会请烛,一些特立独行的考生甚至会提前交卷走人。

比如那位写了“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的祖咏,写完这四句就交卷了——正常是八韵,多的有十二韵。

再比如大唐第一代考达人温庭筠,据说他写应试诗根本不用打草稿,一叉手即成一韵,时人号为“温八叉”。因为他经常帮邻桌代答,主考官特意将他拎到帘下单独坐——考官本人就在帘后,但即便如此,他也依旧暗中替八个人完成了答卷。

不过今天这场考的是贴经,没有一人提前离场,而且所有人都请了烛。

上来发蜡烛的是玩家,一边发,一边偷瞄考生的卷子,看到写满了的就暗暗点头,看到还是一片空白的就跟着着急。

但不管怎么样,等到蜡烛燃尽,考试最终还是结束了。

玩家立刻上去收卷,看到所有的卷子都写满了,顿时松了一口气。

看来她们传授的考试经验大家都认真听了,好耶!

贴经,顾名思义就是填空题,对于这种题目,不管会不会做、有没有记错,总之全部写满不能留空,万一蒙对了呢?

收好卷子,回到帘后,眼看主考官这就要开始阅卷,玩家连忙问,“这……不用糊名吗?”

“糊名?”主考官一愣。

玩家说,“就是把写了名字的地方遮起来,再找人誊抄一遍,然后再阅卷,这样就不知道哪张卷子是谁写的了呀!”

主考官眼中精光闪烁,“大唐并无这般制度。”

玩家一整个大震惊。

大唐的科举考试居然是不糊名的……啊好像之前李贺考试的时候,论坛是有说过,不过那时候大家过了就算,现在自己亲身参与,才意识到有多离谱。

讲个笑话,大唐没有科举舞弊,因为人家明着找人情、走后门。

只有需要政治倾轧的时候,才会拿这个来说事,比如元和三年的直言极谏科。

见玩家不说话,主考官又劝道,“今日辛苦诸位了,赶快去歇着吧,答卷交予我等便是。”

“不行!”玩家并不知道考官们已经私下接受了不少请托,连前十名的名次都排好了,但还是一把抢过考卷,“科举是国之大典,岂能随意轻忽?之前没想到也就算了,现在想到了,当然要糊名誊写。”

有人自告奋勇,“放心,我们来帮忙糊名誊写,保证今晚就誊抄完,不耽误事。”

还有人考虑得比较周全,“得走流程是吧,我懂我懂。你们就在这此地不要走动,我去买……啊不,去找殿下补个手续,很快就回来!”

同伴的刀才刚出鞘,她人就已经不见了。

雁来才刚到家,听说这事,立刻就写了一张条子,让玩家拿去皇城那边走流程——今天有宰相和大臣在宫中值夜。

这样的细节,她一时还真想不到,好在有玩家。

糊名和誊抄若是能推广开来,应该可以遏制晚唐时期士族把持科举,寒庶上进无门的情况。

……

玩家带回了新的命令,主考官自然没必要再坚持。

他是受了请托,但现在有天兵盯着,就算是那些贵臣们亲自过来主考,想来也不敢反对糊名,那就不是他的问题了。

这边玩家着急忙慌组织人手连夜誊抄试卷,那边考生们回到住处,却没有急着入睡,或者说,都有些睡不着。

科举考试本来是不提供住处的,所以很多贫寒考生会寄住在寺庙里,租金低廉不说,还能蹭和尚的饭。但京中没有那么多女尼和女冠,这些女考生就不太好安置。

以王霄为首的京中贵女倒是提出,可以借房子给她们住,但是被玩家拒绝了。

在大唐,权贵资助考生的情况很普遍,虽然也有确实倾慕某人才华的情况,但大部分时候,都不是为了做好人好事。

这些女官只要能入仕,肯定会被雁来重用,不能跟长安城的势力牵扯太深。

正好之前长安城里控制着的那些宅院都被改成了廉租房,干脆拨出几处来安置这些考生。条件不算太好,就是普通的集体宿舍,一间房住四个人,若是住不惯,也可以自己花钱出去租房。

这会儿考生们吃过宵夜,暂时都睡不着,便聚在一起说话。

这不仅是她们第一次参加考试,也是她们第一次走出家门、来到长安、进入皇城,所以今日所见的一切,都是如此新奇,从生理和心理上,给予了她们双重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