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贾琏到了山西顺利与外祖家联系上后就开始了一系列刷亲密度的活动,他觉得自己活了十几年浑浑噩噩,没有过问母亲的事、外祖家的事,实为不孝,待人家心冷了又找上门,受几次冷遇也没什么……再者,他虽为母亲的儿子,却也是令他们痛恨的贾家人。
要说千百年传世的书香世家培养出来的人就是心态好,就算被皇帝厌弃举族远离朝堂,人家的日子也过得滋味十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加上“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的畅快,一个个养得身轻体健,脸色红润。
张家人性子恬淡开阔,贾琏真心想讨一个人喜欢时也是顺手顺脚心诚意挚。他本长得过分俊美风流,若是性子不够端正,很难给人信任感,林海本有意培养他走仕途,平时自然也针对这点要求他注意言行,因而现在的贾琏相貌虽然俊美,气质却与原著相离甚远,风雅之中多了两分少年人的洒脱与英气。
相貌好,又腹有诗书,性子也不迂,这样一个外孙怎么不让人喜欢?
第一个投降的就是贾琏的外祖母,韩氏。韩氏一生绝大部份的时间都生活在临汾祖宅,她身上有着临汾女子爽利能干的性格特点,贾琏的长相结合了贾赦与张氏的优点,张氏做为女儿也遗传了母亲的好相貌居多,因此贾琏的眉眼神态居然有三四分肖似韩氏。
在张家生活了两个多月,张家人摸熟了贾琏的性子,了解了他这些年的经历,对林海和贾敏十分感激,妹妹只留下这个儿子,真让贾家人教养歪了,他们也只能长吁一声。贾琏呢,在张家认了许多亲戚,交了不少有识之士,又常常被外祖父和两个舅舅拎去教导,长进了不少。
而贾赦的出手就跟张家有关。
第28章 小人之心(上)
比起林海,张陵父子几人对于荣国府的富贵心势利眼体会更深,也不相信贾母会护着贾赦这一房。在知道贾珠坚持参加今年的春闱之后便建议贾琏写信给贾赦,提醒他贾家祖上还欠了国库一大笔债,该还了。
不然,等到荣国府分家,不,或许不必等分家,等荣国府的财产大部份被贾母偏心地由明到暗慢慢转给二房之后,这庞大的债务将由袭爵的大房独自承担。
贾母本就偏疼贾政,现在更视贾宝玉为珍宝,若贾珠再登科及第,大房就真的旁落了。贾赦有心无力,邢夫人心机手段都不行,迎春虽请了教养嬷嬷教着,性子却温柔沉默……若不是贾赦名正言顺地掌着承爵印信和名帖,他们三个加在一起也算不过一个王夫人。
而贾敏不好说的,贾赦极力隐瞒的,张家却不用,在他们口中,贾琏的哥哥贾瑚的死就是王氏算计长房的最为关键一步,彻底压垮了当时苦苦支撑着的张氏。
贾琏心中曾有的猜疑在这一刻得到了证实。
哥哥的死,母亲的死,元春是荣国府嫡长女,贾珠是荣国府嫡长孙,而王夫人则成了当家太太……自己幼年在府中过着的尴尬的生活,而父亲这个名正言顺的袭爵老爷却没能住进象征着当家人身份的荣禧堂,反而避居府中一隅,他比自己更尴尬!
在自己的印象中,父亲从未邀过什么朋友进府做客……也难怪,哪个体面的当家人愿意别人知道自己待客不能在正院?哪个有尊严的客人乐见主家在偏厅角落接待自己?
……
如果自己娶了王熙凤,王熙凤成了另一个王氏,自己如何对得起母亲在天之灵?!
想了很多的贾琏在信中极力说服贾赦,就算他不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着想,担着永远也还不完成的债务是一回事,等新皇上位追究起来,难道让自己的后代成为罪人之后?!另外,他还稍提了下他的亲事,对象是当年继后张氏的侄孙女,今年十四岁。是张陵听说贾王两家有意再联姻,贾赦光棍地将他的婚姻大事推给林海之后,立马给贾琏提的人选。张氏族人对贾琏的印象很好,对林海的为人品性也信得过,觉得他教出来的人不会错。
有一件事是贾琏没有在信中提及的,那就是在张家居住的这段时间里,在他向外祖舅舅们提到朝中的形势时,张家人并不意外。贾琏隐隐有一种错觉,仿佛当年继后张氏病逝一事,张家人当着朝堂众臣的面与庆d帝相持不下……之后绝大部份的张氏族人退出朝堂,是故意的,或者该说是顺势而为。
他相信,张氏一族与四皇子私底下保持着某种联系。
这个猜测在他写往扬州的信中没有隐瞒。
林海是很支持贾琏娶张家女的。四皇子是一部份原因,不过最大的原因是他相信山西临汾的张氏教养出来的女儿定然贤淑知礼。他也猜到为何张家急着嫁女,不再等两年,想必也是不愿再有女儿嫁进皇家。
接到信的贾赦对儿子娶张家女并没有什么意见,只是对前面还国库欠银一事还有些犹豫。
他对贾母的偏心深有体会,可念着骨肉一场,他还是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自己是不是跟母亲商量一下呢?
想到这里,他不由自主地往荣禧堂走去。
“这是造了什么孽啊。”听说李纨被王夫人骂得差点小产,贾母骂了一声,拿着帕子拭了下眼角,吩咐赖大家的:“你去告诉王氏,她再疯疯癫癫的话就去小佛堂给珠儿念经祈佛。”
如此闹腾,也不想想,珠儿要是有个万一,李纨肚子里的孩子就是他唯一的骨血了。
赖大家的不敢单独对上王夫人,喊了几个丫鬟婆子跟着自己往荣禧堂偏院走去,剩下的又被贾母以“静一静”为由打发了下去,贾赦到的时候竟只遇到了守在外头的婆子丫头,他满腹心事,想着怎么跟贾母谈这事,便摆了下手让她们不许声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