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红楼聊斋之世外仙姝(62)+番外

说贾政窃居荣禧堂,其实不是说他们住在荣禧堂,而他们以当家人的身份,在这里接待贵客,王夫人与贾政住在东路的院子与外书房才是他们常住之所,招待亲朋之处。贾赦这个袭爵的大老爷的居处反而排在了荣国府东路后头,院子虽修得精致,不是主人该住的起居之处。

贾母也是住在西路的荣庆堂,位子稍后于荣禧堂,不过两堂却是并肩相通的,来往极方便。而平日,贾母也是待在荣庆堂外的花厅居多。

一路没见到赖大家的等管事婆子与丫鬟,贾赦有些诧异。走进荣庆堂大门,正想开口喊一声,不想却听到了贾母抱着宝玉半是伤心半是期盼的话语。

“都怪你父亲,若不是他介□□你哥哥苦读,你哥哥又怎会熬坏了身子?没了胞兄帮衬,我的宝玉将来如何是好?”

“我们宝玉生来有大造化,便是不去科举也能光宗耀祖,一世富贵……你莫怕,莫怕。便是九皇子不能成事,无法加恩于你,还有这荣国府呢,宝玉值得最好的……”

贾赦心中一凉。

几日后,再次得罪了王夫人的赖大家的因防着二房,私下里将贾母跟宝玉说过的诸如“这府里将来全是他的,短了谁也不会短了他的吃用,不必去吃他哥哥的苦”之类的话传到了贾赦耳里。阴差阳错之下彻底断了贾赦心中的那点念想。

连琏儿都看得比他透。下定了决心的贾赦走到他装点得十分精致的书房,开始写折子。

折子写的没什么文采,但言语平实肯切,道明自己怯懦无能于国无用,幸得皇恩浩荡祖宗庇荫才衣食不缺……愧对先父期望,只能寄盼子侄上进,好光耀门楣为国尽忠,然侄子贾珠体弱不胜,考取了功名却染恙不起……弟弟贾政伤痛不已,严父孝子,使他想起昔年父亲临走前的殷殷嘱托,要子孙勤俭持家早日还上国库欠款……

庆d帝看了也不由说一声:“是个老实人。”

四皇子封靖明笑道:“都说贾赦懦弱无用,一个承爵老爷被母弟逼得退居府中一隅,续娶的妻子也没能当家作主……虽然老实,却也是孝道。”

他绝对不相信还国库欠银的主意与贾母王夫人有关,说是林海暗中提点还有几分可能。

庆d帝道:“贾代善是个能人,他的儿子这样也好。”一个无心政事,埋首金石古董,悠哉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一个迂腐无能,心思不小,偏偏端着文人君子的架子不放,刚好不能继承甚至发展贾代善在军中的人脉势力,全了自己与贾代善的君臣之情。

贾赦的这一举动无疑勾起了庆d心中的柔软,对昔日忠心耿耿老臣的怀念,对贾赦委屈自己也不忤逆贾母的孝顺,对贾政的忍让,对贾珠的关爱……对比自己儿子为了权势争斗不休,他大笔一挥,差点就要提贾赦的爵,还好四皇子劝了一下,不让贾赦在贾母面前难做,改成恩赐贾珠六品官职——不好超过贾政,不然还可以更高。对将死之人,庆d帝跟封靖明都很大方。

荣国府知情识趣,要是能多带动一些欠银大户还款就更好了。

当然,如果贾家因此与甄家王家生了罅隙就更妙了!

******

这边,贾敏在命人快马加鞭将家里上好的药材送到京里后,又在扬州城搜罗了一些年份重的好药,略收拾了一番就带着几个儿女乘船进京。

林海身为朝廷命官是不能随便离开任地的,贾敏则不同。贾珠再怎么说也是亲侄子,不能赶去见他最后一面或送他最后一程她于心不安。再者,几个儿女还没去过外祖家,也趁这个机会认认亲。

真真是风雨兼程。

一个月后,贾敏一行终于到达京城。听说贾珠日前已经去了,她命来接的林家仆役将行李先行带回京中府邸归置,自己带着兰祯几个脚也不停地赶往荣国府。

贾珠毕竟是小辈,丧礼不好大办,只是听说圣人在他临终前赐他六品官职,又赞贾赦“忠孝”,再加上四王八公的帮衬,头七前来吊唁的官宦富贵人家竟极多。

贾敏到了荣国府时,府中大门、外仪门竟是大开的,掀开轿帘还能看到不少车马往来如川流一般,本是肃清的丧礼竟透出两分热闹来。

贾敏只觉得心中急切之情如浇了盆冷水般,慢慢沉冷了下来。“走西角门。”她吩咐道,不愿走中门与那些夫人诰命们应酬寒暄。

下轿后进了垂花门,一眼便看到贾母领着一众仆妇迎了过来,眼中含泪地喊:“我的敏儿啊,可想死为娘了,你个狠心的,这么多年也不回家来看看……娘还有多少年能活呀。”

“娘!”这饱含思念又半带指责的话听得贾敏又是惶恐又是心酸,眼眶一下就红了。“都是女儿不孝……”

这是将她疼到了心坎的母亲啊。

贾母又哪里舍得委屈责备她呢,将她搂在怀里又哭又笑地反安抚起她来,“也不怪你,谁知道女婿竟外任这许多年。”哎,说到这个,她也不知是懊悔或骄傲了。

好一会儿,埋头痛哭的母女才在旁人的劝慰下止了泪,搀扶着走到花厅分坐下。

“兰祯,带你弟弟妹妹过来拜见外祖母。”贾敏微笑道。

兰祯带着林赫林灿黛玉上前行礼:“兰祯(林赫、林灿、黛玉)见过外祖母,外祖母万福金安。”

“好好好,快过来我瞅瞅。”贾母乐了,这小嘴儿甜的。一个拉过一个地细细问着,从名字、年龄、在家做什么……不管以前贾敏是否写信讲过,她都重问了一遍。好在兰祯几个早有经验,姿态乖巧,答起话来却干净爽利,惹得贾母喜爱万分,命人拿了好东西来做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