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姑苏山,《史记河渠书》:‘上姑苏,望五湖。’……也因为姑苏台,《国语越语下》:‘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韦昭注:‘姑苏,宫之台也,在吴阊门外,近湖。’……才有了这个别名。”林海仔细地给她讲解姑苏的各种历史典故。
慢慢地,说到姑苏大名鼎鼎的东林书院。林海道:“等你哥哥们守完孝,就到东林书院读书。”
“为什么不在扬州梅花书院,梅花书院也是很好的。”黛玉眉头微蹙,东林书院在苏州,太远了。
“因为东林书院是咱们林家的书院。”
这话一出,连兰祯都吃了一惊。遂又想,这个世界的历史进程虽大致相同,不少事物也会出现,但其来历演绎却完全不同,一个东林书院从“东林党”换成“林家”也没什么。
林灿和黛玉惊讶地追根究底。以前祭祖也来过姑苏,却很少听父母主动提起林家宗族或亲戚的事,现在想想,很奇怪呀。
林海笑了笑,简单地说了一下东林书院与林家的家族史。两者息息相关。
东林书院的建立在前朝阴月王朝之前,创始人便是林氏一族的先祖林致远。到了阴月王朝中期,东林书院出了不少名臣大儒,成了姑苏乃至整个王朝最负盛名的书院之一,而林家也成了世禄勋爵之家,翰墨书香之族。后来朝纲不振,妖佞横行,林家子弟渐渐不再入朝为官,只是东林书院培养出来的文人官员在阴月王朝还是占了很重的份量,当时朝中权臣(妖)见天下大乱,使计逼迫当时林氏族长发下毒咒,倘若林氏一族不忠,追随乱臣贼子,林氏一族将人丁凋零,年寿不永,族灭人亡!
既不想助纣为虐,又想保全家族,林氏一族只能退守姑苏,过起读书耕田的日子。只是看着天下百姓陷于战火,他们心生不忍,加上庆阳帝闻得当年林海先祖即后来的靖安侯林清和有诸葛武侯之才几次登门拜请,考虑到真的改朝换代,林氏一族处境,族人便将林清和这一支单独分了出来。
尽管财产什么的没有亏待,但亲人不加商量便将自己出族,说得再好听,林清和心中又怎会没有怨气?且后来林清和又听到些许传闻,说是当年族长请教过世外高人,说只要林清和这一支绝了嗣,抵了血咒,林氏一族便可重新入仕,不惧天道报应。
多年后,果然子嗣单薄,多次与宗族联系请求归族被拒的林清和也有了心气,拖着病体交代自己的独子,尽力延续香火,永不归宗!
“为什么老祖宗要请求归宗?”小黛玉愤愤不平。在她看来,别人对她不好,她是不求的。
林赫道:“是为了给妻儿更多庇护吧。”
有宗族和没有宗族可依是不同的,即便你做了高官有了爵位,寡母弱子地,同样有人欺到头上,也可能会成为政治上的牺牲品。
果然是长大了。
林海心中慨叹,脸上露出欣慰的笑:“为父这辈子最高兴的事便是娶了你娘,最骄傲的是生了你们几个,足以光宗耀祖了。”
“父亲,您以后会更骄傲的。”林灿忽然来了一句。
林海怔了怔,笑了起来。“好,我等着。”
第38章 宗族血咒(上)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称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每来一次,兰祯便要在心中赞叹一次,不管时光怎样流转,“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依然是江南温山软水的代表作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悠悠山塘,千里太湖;寒山寺,虎丘塔……她把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精致与细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渗透着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
也不光是绿水石桥,读过韦庄《菩萨蛮》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便知真正让人心动欣赏的是什么了,只一上街头,听姑苏女儿香舌吐兰,吴侬软语,也会微微而醉,心旷神怡。
苏州为江苏首府,是巡抚和布政使的驻地。
林海扶灵回乡,江苏巡抚程孝思、布政使桓文若、知府江成等人早闻知林夫人之死圣人多有安抚,可见对林家的重视,很快上门祭奠。有他们领头,苏州大小官员乡绅也不由注重起来。
在贾琏看来,林海与这些人打交道甚至比在扬州还要用心。许是因为姑苏是林家祖居的原因吧。
林家祖居吴中光福镇,祖坟却是在苏州城外西南方的旺山尧峰一带,两处皆有族人聚居。林海这一支的祭田有百顷之多,一半分布在旺山尧峰处,其他分布在凤凰镇鸷山及天平山附近,因人丁单薄,每年产出,除用在修缮管理天福镇祖宅及支持东林书院、造桥铺路造福乡民之外还剩下一半,给守在这儿的老管家林峰收了起来。
两月前发大水,两淮一带受灾更为严重,大部份水田山地颗粒无收,林海早早便通知老管家免了今年佃农的田租,又将往年积存的米粮捐给当地县官,由官府发放到灾民手中,又捐赈了不少银钱修缮被毁的道路桥梁,林家的好名声又传扬了起来。
苏州知府江成尤为感激,江南虽多钱粮,但每年产出除了上缴国库很多都要运卖到其他地方,真正有事,官府的粮仓也是杯水车薪。有了林家的带动,许多富户官员才会慷慨捐赈,及时解难,灾情才能这么快平息。
不然,他这个知府的位置恐怕也待不住了。
将贾敏葬进林家祖坟,林海与几个儿女商量了一下,决定从祖宅搬到尧峰下的庄子里居住,离贾敏的坟茔不远,环境也清静,方便守丧。而之前的台风大水,虽然老管家听了林海的吩咐做了抢修,可很多地方在他们看来还不尽人意,便干脆对家祠、祖宅、庄子、祭田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饬和规划,特别是在属于林家的山头上,广植松柏杉木,山脚处也种了许多经济树林,既给佃户们多点吃食收入,又起到留住水土护住民居的作用,减少连月大雨后发生山体滑坡的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