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皇嫂也太茶了吧(9)

这个故事给小太子带来的精神刺激不亚于鬼故事。

故事里的父亲埋儿子埋得相当果敢,说干就干。

连“下次别吃奶奶给的食物”这种提示都没有,完全没给儿子“懂事”的机会。

以至于之后每次太监讲睡前故事,小太子都不许他们讲新的。

必须要小太子自己“点播”,只能从他听过的那些“安全的故事”里找一个复述,比如嫦娥奔月之类的故事。

这些睡前故事他早就听腻了。

邓姣这个“小红帽”的故事就很新鲜,故事几乎只有一波三折的剧情,没有说教,主角也没有如何骁勇大义。

小太子觉得有趣又轻松,想要再听一个。

等他洗漱完了被太监塞进小被窝。

邓姣琢磨了一会儿,决定讲个小美人鱼的故事。

然而她清了清嗓子一低头,小太子已经睡死了过去,只有包子脸还期待地对着她的方向。

邓姣只好起身去自己的配殿,学习斋醮仪式的规矩。

路过廊庑时,冷风吹过衣领的缝隙,邓姣下意识缩起脖子,加快脚步进入配殿,吩咐侍从把门窗都封好。

皇城的气候冷得早,这才刚孟冬,夜晚的风就凉得有些刺人。

由于要保证皇帝的遗体不发出异味,宫殿地面下头烧炭的“地暖”也没有开工,镂空的透纱窗子简直等于没有。

邓姣真是好几个晚上没睡好了,基本都是天没亮就冻醒了。

还好年纪小,身子骨扛得住折腾。

受苦的也不是邓姣一个人。

整个皇室这两个月来都在没苦硬吃。

所有跟皇室比较近的亲戚都得轮流守灵或哭丧。

远在封地的皇亲国戚也都快马加鞭赶来了京城。

他们不能自己找地方住在宫外,都是鸿胪寺的官吏给安排在乾清宫周围的宫殿住宿。

天机营的大都督亲自带领玄甲卫,把守各殿,严密监视着这群藩王家眷。

皇帝陡然驾崩,从治丧到发引下葬,这过程往往长达五个月到半年。

这么长的时间,要是让这些拥有客观数量亲兵甚至藩军的皇家成员自由在皇城走动,暗中谋求皇位的几大势力不得串门串疯了?

为了防止私下结党,这些远道而来的皇亲国戚,算是来皇宫里坐五个月的牢。

他们的食宿条件还不如邓姣,名义上都要斋戒。

像是先帝叔伯带来的家眷,就没人敢要求皇宫里的侍从给他们开小灶,万一被仇家当把柄告上去就完蛋了。

唯一过得舒服点的,也就只有玉台殿了,因为那是燕王的临时住所。

皇帝驾崩前,燕王已经手握兵权,但这并非皇帝的纵容。

宫里年长的太监嬷嬷都心知肚明——这对皇家亲兄弟关系一直很复杂。

当年太后还是贵妃,到了三十二岁才生下第二个儿子。

也就是说,陆骋出生的时候,贵妃的长子陆驰已经十四岁。

兄弟俩本来就玩不到一起。

贵妃年轻的时候是名动四海的美人,也有过三五年宠冠后宫的日子。

当时因为皇后没有儿子,贵妃的长子陆驰就有成为储君的机会。

那时候,风声确实很大,宫里宫外对待陆驰,默认他是储君。

但是皇帝的宠幸有期限,贵妃逐渐失宠后,陆驰的待遇也随之一落千丈。

后来因为贵妃的亲哥哥在边疆一次战役中出现重大失误,贵妃受到牵连,几乎处在被褫夺封号打入冷宫的绝境。

这个时候,贵妃把自己不到四岁的小儿子陆骋主动过继给当时的皇后。

储君的预备头衔,也就从陆驰的脑袋上,无缝转移给幼弟陆骋。

拥有过再失去的滋味,不好受。

贵妃为了保住地位,要求陆驰要好好巴结弟弟陆骋,必须把亲兄弟的感情延续下去。

身为兄长,让他去巴结幼弟,对于失去储君之位的陆驰,简直是奇耻大辱。

他对弟弟原本就不深厚的感情,直接转换为恨意。

他弟弟陆骋的日子其实也不好过,他那时候才四岁,对皇位没有兴致,属于对生母需求远大于权力的年纪。

所以在陆骋眼里,就是他的妈妈留下他哥哥,只把他给送人了。

贵妃当初这步臭棋,导致她俩儿子互相嫉妒。

此后皇后早早驾崩,恰逢贵妃的舅舅将功补过,立下战功。

贵妃沾光,被册封皇后,长子陆驰名正言顺被立为太子。

倒霉的是被送给皇后的次子陆骋。

他被生母送人,而后失去养母,最后失去了原本就没兴趣的皇位。

但他的皇帝哥哥依旧恨他。

陆驰登基之后,为了泄愤,把年仅十七岁的陆骋派去边疆,替兄出征。

没想到,陆骋是个军事奇才,短短两年,就立下多个足以载入史册的奇功,把边军牢牢掌握在手中。

皇帝的脸都被打肿了。

太后对当时的状况并不感到担忧,她劝皇帝安心让他弟弟掌控朝外的动向,没有比这更安全的局势了。

太后很了解自己的小儿子——陆骋根本没有夺位的野心,他甚至痛恨皇宫。

如果不是陆驰要整他,陆骋早就去封地当他的闲散王爷。

为了自保,才不得不参与到太后的制衡游戏里。

然而,刚登上皇位三年的陆驰居然遇刺驾崩了。

太后心如刀绞,却没时间思念追悼。

她现在最担心的,是没了陆驰的制衡,陆骋会撒手不管争储的威胁。

想让陆骋自己登基,几乎不可能,皇宫在他眼里是牢笼,小时候被皇后关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