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家父宋仁宗(102)

作者: 御风流 阅读记录

可当这四支上军真正到了他手上,为着开封府一行做准备时,赵昕才感觉到被欺诈了是什么滋味。

毕竟所谓的充足兵味,必须得建立在庞大的军费开支上的。

常言道亲兄弟明算账,父子间也差不多,而赵祯在提条件的时候那叫一个丝滑自然。

上四军作为真正的天子亲卫,跟着你这个当太子的出趟外差,你好意思不给点出场费和补贴?

而功不二赏,既然儿子你赏过了,那我就可以省下这一笔钱了。

若仅仅是这样,那还没什么。因为父子承继,赵昕只当是提前犒劳了一把伟大的、忠诚的、必将属于他的、皇家卫戍部队。

真正的问题在于东京城内很快就有了是他软磨硬泡才见到了上四军,并且一度着迷,赖在马场不愿走的传闻。

赵昕现如今已经是整个东京城的舆论操控者,所以没费什么力气就查到传闻的源头和皇城司有些关系。

所以老爹您这也是想要加重武事,制衡文官,但又不耐烦和文官们周旋聒噪,于是选择让我背黑锅?

是瞧着我身上和文官不对付的标签足够多,属于是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怕咬。而文官们再怎么气愤难平,也定然说不出请官家废太子这六个字。

找死也不是这么个找法。

看在上四军足够帅气拉风,将来还要多借无良爹之力,顺带扯着当挡箭牌的份上,赵昕也都忍了,不做计较。

换回的便是今日全面舆论氛围的稳中向好。

“天子亲率的上四军果然看起来就不一样啊。”

“说不得是驴粪蛋子表面光呢,照我说,还是和夏人干仗的西军要更能打些!一帮连血都没能见过的雏儿能顶什么事。”

“我是不懂什么上四军、西北边军的,我就觉得能跟着咱们太子殿下的兵错不了,家里的娘子都能沾光得一份活计。”

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就有人大泛酸水:“世道真是变了,你说那些军汉是走了几辈子的运才能遇到太子殿下?

“往昔好人家的女儿都不愿嫁过去,都是他们内部互相约为亲家,要不眼巴巴的望着发下犯官妻女,僧多粥少,绝大部分要做一辈子光棍汉。

“结果太子殿下建了羊毛纺厂,指明了要禁军家眷。活轻省,给的工钱也足,还包给诞下小儿启蒙,看诊开药。

“结果这城里禁军的婚嫁行市一下就抖起来了,好人家的姑娘不说随便挑,至少上门了不怕被老丈人打出来。”

“论谋略聪慧,咱太子殿下属这个!”有人伸出大拇指比了比,然后十分感慨道,“上回太子殿下册封,我在外地会友未能得见,也不知道今日有没有那个福气。”

这也正是文官们气得鼻子都歪了,却拿赵昕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另一个根由。

那就是赵昕根本不在朝堂上提提高兵卒地位这件事。

而是通过合法合规,他们无从置喙的经济手段,竭力扭转固有认知印象。

也是因为赵昕将眼看就要落到泥里去的军卒地位给抬了起来,东京城中的百姓才会他这个时龄只有七岁的太子拥有超强的好奇心。

在无数人的翘首以盼中,哒哒哒的清脆马蹄声快速地由远及近。

开始有人惊呼:“马,咱们太子殿下居然是骑马来的!”

第45章

赵昕是特意选择骑马来的。

因为他爹同意他来开封府主持审理区希范一案并不是因为心怀百姓,借机整肃朝堂风气,也不是因为边事紧要,需要安抚夷众之心。

而是十分单纯地想让赵昕这个太子在东京城百姓心中留影,覆盖掉皇室曾经接养子入宫抚育的记忆。

十三将军已经是过去式了!朕现如今有了一个比十三将军强百倍的亲生儿子,做太子做得相当好。

如果你们觉得游街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听着各种消息又觉得影影绰绰,那朕就让他主持审理一场案子,让你们知晓何为真正的天授之才!

我大宋是承天受命,天欲予之。我太宗一脉更是合理合法,合该坐皇位,太祖一脉少来沾边!

赵昕在咂摸出他爹特地拉出上四军给他壮声势之后的第三层意思后,就坚持要选择骑马出行。

因为太子作为继承人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将政策的延续性实体化。

于民间叫不改父道,在天家称祖宗家法。

为何现如今朝臣中绝大多数对陆陆续续施行的新政不满,也明确看出这就是官家的软刀子割肉,但就是没一个人敢大声嚷嚷着反对?

就是因为扛起新政大旗的是赵昕这个太子。

但凡对世间还有所留恋,就不会头铁到去违拗接连两代最高统治者。

赵昕在明知道自己骑着马驹出场像极了大木桩子上插着个小土豆的情况下也要坚持,就是为了告诉世人,崇文抑武的风气要成为过去式了。

本太子将一点点砸开多年来构筑的文贵武贱壁垒,识趣点的避让不言,机灵点的朝我靠拢,有本事的赶紧投效!

不然到时候从你们身上碾过去,千万不要嚷痛。

虽然绝大多数的东京城百姓感知不到其中深意,但也在见到赵昕流畅地偏腿下马后心中闪过朴素的念头:“他们现如今这位太子殿下,真是和历代官家都不一样,很有英武之气。”

不似武人的粗豪猛鸷,而是内蕴文气的英武。

好像能籍此想象一下说书先生口中的出将入相是什么模样了。

却不知以曹评为首的护卫诸人在心中松了多大一口气。

虽然太子殿下这半年多来练拳习武,身体强健了不少,但冬日天寒,雪天路滑,马驹非人容易出现不可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