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家父宋仁宗(312)

作者: 御风流 阅读记录

今天这一出下去,种、张两家来的是小辈,不好发作,依旧执礼甚恭,但他瞧着折家那个折继长已有幸灾乐祸的模样了。

狄咏向来视父亲为神,但他觉得自己也该尽为人子的劝谏之责了,思索片刻后沉稳开口道:“父亲……”

狄青抬手,止住了狄咏的后半截话:“有什么事等会再说。”

狄咏也就只能把话给憋回去,又怕父亲看到自己眼中的不服气挨一顿训斥,只能垂下头,用手指搅着自己的下袍释放心中

焦虑。

也不知过了多久,狄咏忽觉眼前一亮,却是亲卫见天色暗了下去,点燃了帐内的烛台。

狄咏被亮度刺激得情不自禁抬头,却吃惊地发现沙盘上代表夏军的蓝色小旗已经被全部拔出,凌乱地摆在了沙盘的木框之上。

狄咏愕然:“父亲,这……”

狄青笑望儿子:“咏儿,为父问你,为将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狄咏鲜少被父亲考教,搜肠刮肚想答出一个令父亲满意的回答,但思来想去,觉得每个都逃不出窠臼,到最后干脆老老实实给出一个绝对不会犯错的大众说辞:“《孙子兵法》有言,为将者需智、信、仁、勇、严。孩儿以为……”

“错了。”狄青毫不犹豫打断了这个最像他儿子的话,然后在后者目瞪口呆的神情中淡然地说道,“什么智信仁勇严,那都是说给旁人听,或者说是说给你自己听的。

对你手下的兵,对,讲武军校那些兵除外,总之大部分兵而言,他们只需要你能带着他赢,不贪墨他的功劳,让他能吃饱穿暖,让他能升官发财才是最重要的。

“而对于次一级的将领来说,他们所求的就要更多一些,你得带着他建功立业,帮着他青史留名,让他给子孙后代攒下一份大大的基业。

“你以为赵季钊(赵从贲)只是因为意见没被为父采纳才使脸色动气性吗?你错了,他是憋着想建功立业的气呢。他能到达的高度,就是如今朝内闲散宗室的上限,你明白吗?”

骤然接受如此多的信息,狄咏脑袋中的疑问不仅没有消减,反而越多了。

父亲这不是都明白么,怎么还如此,如此……

狄青是个好父亲,见儿子一副如同喝醉了酒的晕乎乎模样,干脆把话掰碎了同儿子讲。

他拍了拍自己的膝盖:“你是不是想问为父为何不拉拢赵从贲和他背后的讲武系了?”

狄咏小鸡啄米似地点头。

狄青忽然露出了一个与年纪十分不相符的张狂笑容:“因为为父不需要了。

“有太子亲赐,未来太子妃亲手缝制的羊皮护膝,为父不再需要旁的外物。甚至可以说赵从贲和他背后的讲武系已经成了为父的负担。

“殿下信任为父,可东京城里的大头巾们却绝对没这么好肚量。为父当年征交州毕,回东京城交旨时,范相公曾经特意对为父说了一番话,总结起来就八个字。为父今日就传给你,记好了。”

狄咏原本还沉浸在父亲居然是刻意为此的震惊中,闻言立刻打起精神,站得笔直:“孩儿听大人训示。”

“众口铄金,积销毁骨。不过为父还想加上两句话给你,殿下是我大宋开国百年未见之明主,须得对得起殿下的信任。你命比为父好,在这个年岁就遇到了殿下。”

话讲到现在,狄咏只会机械地点头接受信息了。

父亲难得对他说这么多话,讲这么多事,暂时理解不了不要紧,揣回去慢慢消化总不会错。

哪知这还远远没有结束。

“所以这仗还是要打的。咏儿,你与营中的诸位将领年纪相仿,都打过交道,告诉为父,何人所率的部众最为勇武,军纪最为严整?”

而就在狄青教育儿子的这段时间里,赵从贲愤怒的声音也没停过。

他自被拨到边军,就一直在狄青帐下,平时多见狄青赏罚分明,身先士卒,是狄青的崇拜者之一。

所以此时骂起来也是最狠的:“殿下如此信重他,将西北数万边军都交予他统带,朝中为此吵得紫宸殿都要掀翻了,他却在此延宕时日。左一个不是时候,右一个不可妄动,怎么,我们这数万人是出来野炊了吗?

“还是说非要等到夷陵的一把火啊!夏人有什么了不起的,除了那些铁鹞子,都不禁打。若是允我出战,不需多,只一个指挥的骑兵就行,定能给夏贼的营垒冲出一个口子来。”

赵从贲素来寡言,能动手绝不动口,此时却说了这么长一段话,胸膛起伏不定,显见是气得狠了。

王韶与章楶面面相觑,现出些不知所措来。

老实人发火非同小可,他们一时间居然不知从哪里开始劝起。

好在还有周文东这个压舱石,用一句话杀死了比赛:“你这话要是让子殊听到,他定会冲上来和你打一架。”

赵从贲缄默。

他反应过来自己实际上是占了宗室子弟身份的便宜。同样是讲武军校的学生,他们都正面和夏贼干了,符异还在苦哈哈地防范河湟谷地的杂羌呢。

总之狄咏进帐之时见到的就是这副缄默,每人都憋着一股火气的局面。但得了指点的他此时已不再忧心忡忡,而是全当做没看见,对着四人一板一眼道:“四位,父帅有请。”

于是在接下来几天,夏军发现与他们对峙的宋军变了。不再是整日搦战,而是营中饮酒高歌之声不绝,肉香味隔着数里路都闻得见,还有胆子大的不着甲械去河中凿冰捉鱼。

这种蔑视他们的模样比前些时日叫骂都要让人心中窝火,于是委哥宁令数日之内接了不下十个请军令出击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