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家父宋仁宗(331)

作者: 御风流 阅读记录

要不怎么都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呢。

旁的不论,只一个战略意识就能把九成九的大头兵刷下去。

经历五代乱世后,大宋朝底层兵卒的上升路径其实比过往清晰明朗不少,殿下的讲武军校也对有功兵卒大开方便之门,可迄今为止,也只出了狄青这一个天赋怪。

其中难度,可见一斑。

大家都知道两人的请求肯定不会被允许,毕竟现有的兵力本来就不算充裕,岂能再干这种划不着的买卖。但更清楚处在气头上的人是惹不得的,只能沉默以对。

连日攻城没有取得进展,又都忧心远在府州的赵昕安危,所以沉默很快变成了沉闷,仿佛一座正在积蓄岩浆的火山,谁也不知道何时会无法负载,爆发而出。

好在此时还有人能稳住心态,帮助他们舒缓情绪。

“元帅到!”一声例行的长调,令帐中的众将下意识挺直了脊梁,展现出作为战将最精神的一面,可最先见到的却不是熟悉的人。

而是一把剑,一把装饰性远大于实用性的仪剑。

结果一见这把剑,原本脊梁笔直的众将纷纷垂首,貌态恭谨。

因为这把剑有着一个名叫尚方斩马剑的名字,民间俗称为尚方宝剑,被授予者通常有着先斩后奏的权力。

当初赵昕被困府州的消息传开,军中不少将领,尤其是以王韶为首的讲武系,是力主放弃灵州,回师救援的。

直到狄青取出赵昕早早赐下的尚方斩马剑,讲明利害,诸将这才消停,大军兵发兴庆府。

打那天起,诸将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狄帅动用了尚方斩马剑,就是要决定大事了。

而且他的意见还多半与众意相悖,需要尚方斩马剑压阵才能施行。

狄青进帐后的所言所行也的确与他们的猜想相去不远,站定后直接点了王韶的名。

“王都统,本帅知你兵书读得好,尤善出谋划策,就由你来说说,古来攻城有几种方法?”

王韶心感不妙,但官大一级压死人,只能出列,硬着头皮答道:“古来攻城之法,无非依靠兵卒强攻、水淹、火烧、挖掘地道、围困待敌粮尽,还有里应外合等策。”

其实还有传播瘟疫,屠城威胁这些方式,但实在是有伤天和,他故意没说。

王韶一边回答,一边思考狄青的用意,于是不妙的念头很快在心中升腾而起。

他们当前最要紧的事情就是拿下兴庆府,越快越好,这样才能减轻殿下那边的压力。

问攻城之法,也必定是要筛选出见效最快的那个。

夏贼打定主意死守到底,强攻数日未见成效,己方个体战力最强的两员猛将已经带着伤。水攻、火攻条件又不充足,而挖掘地道这个办法被严防死守。

围困待粮尽就更荒谬了,且不说他们这几万人能不能围住这座雄城,就是能围住,也很可能是他们被西夏各地勤王救驾的援军给反围了。

那么也就剩下里应外合这一条路可走。

这种办法效率的确很高,但他们并没有内应啊。

两国根本不是一路人。

等等,他们好像还真有内应来着。

似乎是为了印证他的猜想,他听到狄青在说:“而今欲要速克兴庆府,唯有里应外合一策。然皇城司埋下的暗桩多只收集情报,为了掩人耳目,并不擅长拳脚功夫。

“而且自战起。他们就因为身份之别,被夏人通过五户一甲,十户一保的方法严密监视看管。

“所以若要他们与我等形成策

应,我们就必须加大攻势,把夏贼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我们身上来,才能给他们创造机会。

“都记住,我们只有这一次机会。殿下还在等着我们,不许输。”

第132章

没藏讹庞觉得宋军疯了。

而且这份认知不仅仅出现在心里,还反应到了肢体动作和语言上。

但凡稍微离他近些,就能发现这位奉命守御兴庆府的本国头号外戚的手一直在发抖,嘴里还一直念叨着,“怎会如此,怎会如此啊。”

宋军此次的战略目标就是兴庆府,甚至可以说在李元昊率兵先行的那一刻起就变成了必须迅速拿下兴庆府。

否则他们的小太子就会因为缺少筹码,很容易陷入未知的险境中。

所以宋军在连日猛攻,却没有获得任何实质进展后,加大攻势,乃至于发疯都是正常的,易于让人理解接受的。

可即便是发疯,那也得有个度,或言之遵循最基本的规则与逻辑吧。

发动全面进攻,把全军都撒出去,只留了不到一千人的预备队是什么意思?

真就没打算攻击第二轮呗?

日子不过啦!兴庆府不要啦!你们的太子不救啦!

我很理解你们宋国以文制武的畸形制度,更理解宋国小太子对你们的重要性,但狄天使您真的对眼前的乱象不管半分吗!

这完全违背军事中预留充足预备队的成法了!

没藏讹庞从城楼上往下看那岿然不动,衣甲鲜明的千人方阵,恨得手指甲深深陷入了肉里。

若是早知宋军如此狂妄托大,他当初就不该信了朝中大员说狄青勇猛无比,且是宋军中难得的明白人,再小心也不为过的言论,下令将所有城门都封死。

否则此时只需放出精骑,也不须多,五百足矣,定能将下方的千人方阵冲散,说不定还能实现生擒狄青的壮举。

只可惜现在后悔已经晚了,封堵是双向的,他此时根本做不到派骑兵出城袭扰。

毕竟人能缒城而下,马不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