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红楼]不二臣(248)

作者: 游渔犹愚 阅读记录

厅堂中陷入沉寂,杨治中的呼吸像是芯里塞了布的铜钟,每敲打一次都伴着沉闷。

“大人。”杨治中抬起头,平静道:“您毕竟会离开。”

“卑职知道,您不会一直留任淮越,但这里的商族一直都在。”他的声音哽住,样子恍惚更苍老些:“您在这里,他们还有得忌惮。但您走了,这会的好处......”

“本官好奇很久,纵使淮越艰苦,但这里的官员为何如此忌惮商户。”

“大人以为,那些私自再开的矿是由谁收的呢?”

果然如此。

杨治中眼见着林言笑起来,他的眼睛也随着林言唇角的弧度越瞪越大。似乎不明白在听到这样茫然的前景以后,沈大人为何还能笑出来。

一只手抚上他的肩膀,斐先生在教弟子读书的时候,一定没懈怠了手头功夫。

杨治中恍恍惚惚地想着,而沈大人说起话来依旧那样和气。

“是啊,本官不会在这里留任许久。”

“所以是不怕开罪谁的。”

静默中,杨治中却也笑了。没有声音,肩膀却抖动地厉害。

林言见此,眉毛高高扬起。

——这老大人原来也在考验他呢!

第148章

多给粮土厚根深

一只甲虫在桌案上来回爬过三次,杨治中面前的文册一字未动。他的同僚也在他跟前路过三次,直到第四次,终于忍不住过来问候。

“你也有懈怠的时候?少见。”

“近来夜里总睡不踏实。”

“这又是为着什么事头疼?”那位大人一笑,凑近后又压低声道:“沈大人不是给了定神针了么。”

“不是这件事——”杨治中揉揉脑壳,还没诉说心中苦恼,就被另一位老友抢了话头。

“为人父母的,最挂心当然是儿女事了。”

后接话的大人虽是调笑,但相识多年,也知道杨治中的辛苦。这会搁下手头事务,更近身来,疑惑道:“只你老兄不是早预备要将府上公子小姐送到金陵?那边外祖家不也盼着,这时又忧愁什么?”

“若是能送,我自然不会烦忧。”杨治中的一口气重重砸在桌子上:“只是你们也知道,我那两个小孩子,黏着姐姐——而我家那大姑娘,说什么都不肯走!”

单是女儿不肯都还好些,做父亲的狠一狠心,不顾女儿如何哀求,只把人送上车去就是......

但若是能叫他强塞,这会也不至于这般为难。

把亲爹愁得眉毛胡子一起掉的杨姑娘现在正在州牧官邸中,人果真是会亲昵同类的动物——杨芷原本不觉得新的州牧夫人怎么,可当听父亲说她也年幼丧母,被父亲送到外祖家以后,竟就先一步觉得她是可以亲近的了。

而第一次的相见更佐证了她的想法,自那以后,不常见人的州牧夫人给外界打了个缺口,杨府的大姑娘登门最多。

然而今日,她虽仍偎着黛玉坐,样子却有些闪躲。

窗外漏进来些‘咦咦啊啊’的唱腔,里面的词是淮越方言,黛玉听不很懂,只捡着些‘天’、‘神女’、‘花’这般的话,知道唱的还是跟昨天一样——但调子怎么又变了?

偶尔有人叫那婆子收声,免得惊扰客人。那婆子记住一会,没多会又忘了,依旧唱着,坐在院子里做些针线活。

这歌总是不连贯。

桌上的点心还是京城中吃惯了的样式,杨芷喜欢,黛玉便没有再更换。府上的婆子议论过杨治中府上的公子姑娘,说小小年纪失去母亲多么可怜,又说不知道杨治中会娶什么样的继夫人。

杨治中没说过一定不娶,落在旁人眼中就是一定会娶。可黛玉看着对面女孩的发顶,忽然想若是那位杨大人要娶,如今也不会这边担忧儿女往外祖家去的事。

杨芷的脑袋一直垂着,和她从前灵动活泼的样子区别很大。黛玉端起茶盏呡一口,见小姑娘还是专心品鉴那一块已经吃了很久的点心,不禁笑道:“这是怕我也做了你父亲的说客?”

“这却不是......不全是。”杨芷的那块糕点只塌下一只角,上面的粉花纹丝未变。她自个静默一会,听着窗外的唱词,直到确定那婆子彻底遗忘这一回事才开口。

“我只是怕自己狠不下心,别人再略一说说,就......”

她这会又不吭声,眼角垂下,是她这样年纪的女孩常有的撒娇样子,这会做来却无端有几分可怜相。

面前栽了庄稼的花盆上雕着铁线莲——黛玉问府里婆子要一只花盆,那婆子便精心择选一个描了花,样子又茂盛的给她——这花盆约莫不是淮越当地制作,淮越没有这种花,当地的工匠想来也不会特意描画。

黛玉慢慢将身子伏低,透过越发茂盛的枝叶,看着叶芽后另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

“等过会子就要把它移到院子里,一直在花盆里养着,再不移开,根就扎不深,养不大。”

更细嫩的指头触在叶子上,叶子颤抖,花苞点头,好像芯子正蒙在瓣朵里‘呜呜’哭。

“夫人,我不知道自己要不要走。”

“你第一次来见我,就跟我说过,不想离开淮越。”黛玉伸手抚一下杨芷的鬓角,那稚嫩的脸颊有些冰凉,声音却强作大人模样。

“是,我不想走,可我还有弟弟妹妹呢。”杨芷坐直身子,朝向黛玉,眼睛却没有落在任何一个方向:“我已经失了母亲教养两年,再拖延,即便妹妹之后去了金陵,也要多遭一层嫌弃的。”

“而弟弟去金陵,能得更好的师父。即便是金陵外祖家的族学,想来也比淮越的好上许多。”杨芷想了想,又记起父亲惯常用的说辞,道:“沈大人也是到了京里,才拜了天下闻名的斐先生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