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不二臣(28)
宝玉正在此时道出消寒的主意。
老太太着实也想乐呵乐呵,只是顾念人数当是九的倍数,这会恐怕凑不齐。王熙凤看出贾母心事,笑盈盈道:“这正数九个,才是正正经经的‘九九归真’。”
贾母于是大笑,允了消寒会。又兴致勃勃做主,叫家里大的小的都来玩一玩。
唤了宝玉、黛玉,叫了三春、林言,差人上梨香院请宝姑娘。贾母抬手一指,道:“你个凤辣子,方才属你笑得声量高,你也去。”
“老祖宗抬举——”王熙凤作出一副可怜兮兮,拧起眉,眼角坠着脱不开的笑意:“我都不识几个字,做不出,挨了罚,老祖宗可听着我哭去。”
贾母笑得更开心,大方包揽‘罚’与‘奖’,很是一派豪气。
“这还差一人。”宝玉笑与祖母道:“再一人是谁去?”
“我去。”贾母弯了腰,在宝玉额前抚上一抚。道是揶揄,全是慈爱:“我莫非做不得诗去?”
“做得,做得,只是老祖宗做了,咱们这些人再上哪领赏去?”
热热闹闹,满是欢喜。丫头婆子奉了水果甜浆,屋里热气上涨,果香也做了熏香。
贾母记挂黛玉脾胃弱,嘱咐她不可多食,见她笑着应了,这才开题。
消寒会的与‘九’相连,无论题诗作画,皆要与九相关。贾母在上面坐着,王熙凤开个头彩,说上一句,便笑道:“我这是抛砖引玉,只等你们作出好诗篇来。”
有这一暖场,底下也热闹起来。贾母听着迎春、探春作诗,又笑惜春道:“好好,准你取画材来。”
宝玉在这里开心坏了,兴致如飞,一连写上几篇。贾母叫周围人都看这诗篇,叫宝玉拿了个好彩头,又牵了黛玉过去,道:“我这两个玉儿都是出彩,这会一个得了,另一个怎么竟藏起来?”
王熙凤瞧着,乐得开怀:“我读不甚懂,只是见这天儿冷了,请老祖宗叫林丫头做首‘暖和’的来。”
“你呀——”老太太笑眯了眼,伸手隔空点一点王熙凤的鼻尖。
“你当我给你做羹来的,与我几瓜几枣,就叫我给你作‘暖和’的来?”黛玉偎在贾母怀中,下巴一翘,便朝熙凤笑起来。
贾母在此时拿了黛玉诗篇,读着看着,心里也有些期待。方才几首都好,只是掺了雪气寒气,她也想看看‘暖和’诗篇。
可黛玉笔下也落雪,只是最后着一句‘留得待春来’。
读着诗作,与了奖赏,闹了惩罚。贾母看着或大或小的孩子,心想她或许真的老了,一场风寒竟害得这样厉害。
“老太太。”黛玉正在她耳边轻轻唤,看见那尚稚嫩的眉眼,贾母竟觉得无端端看到女儿。
她是真的老了,贾母这样想着,又把黛玉搂进怀里面。
外面的寒风不知怎么绕路进来,半热半凉,最叫人身体受害。贾母笑着叫大家伙喝些真切‘暖和’的,散了会,又嘱咐回去千万把窗户阖紧,没得贪赏景致受了寒。
这热热闹闹似是花团揉散开,黛玉临走时回头看一眼——丫头婆子围着,她的外祖母只是坐在那里还在读方才的诗篇。
那点寒冷的水又在她的心里淌开,只是这时流得更远。
“姐姐。”林言紧着牵住她的手,他的手是热的,刚捧过羹碗,一路热到黛玉心里去。
“姐姐,你不舒服么?”
“我也不知怎的。”黛玉捂住心口,另一只手仍然紧紧牵住林言,好像这会又下起雪,他们会在这样的风雪里走散:“我......”
她不知怎的说不出,好像这是什么命里的谶言,只能她一人知晓,旁的人不能听见。
“姐姐——”林言安抚一样半扶住黛玉,附在她耳边,轻声道:“姐姐若心里不安等雪化了,咱们上庙里拜一拜。”
黛玉点点头,恍惚真的因为这一句觉得好些。
可他们没有等到雪化,只等到一场比往年更大,更寒冷的新雪。
打发去扬州的人带了信回来。
第17章
渡寒江千里归家
接了信,贾母独坐着静默半响。白霜生出爪牙,顺着窗棂爬上,给屋子里添上好一份寒凉。
王熙凤蹙着眉安抚,老太太好似听不见,一声不吭,只在最后叹一口气,吩咐道:“将他们俩叫过来吧。”
见要走,贾母又嘱咐:“若是午歇还未醒,就悄悄等一会。”
那人应下走远,贾母却竟忧虑起来。担心叫得急了惊吓走小孩子的魂魄,又暗悔自己该再嘱咐一句,即便他俩醒着也是要轻轻请来的。其实底下人机灵,这种体贴本不必提醒,可贾母却是心里发慌,想着,她们若是忘了呢?
等待像是夜漏中的水滴,牵出长长的银丝,生坠着,迟迟不肯滴下去。而当终于滴落下来的时候,却凉得叫人打一个激灵。
贾母看着两个孩子进来,眼睛便不觉湿润。她一手搂上一个,摩弄半响,才说:“你们父亲想念,正趁着年节,要接你们家去呢。”
林言原还带几分初睡醒的昏沉,见老太太眸中含泪本就下去三分,此时听她这样说,登时心跳如雷。
他正牵着的姐姐的手几乎在一刹那失去温度,冷冰冰、静悄悄,仿佛一尊白玉瓶,不需要多用力,就会变得粉碎。
林言紧紧牵住黛玉道手,控制着声量,可张了半天口,一个字都吐不出。贾母知道这两个都是聪明孩子,支支吾吾不言,才叫他们心里更慌张。有一只帕子正轻轻蘸去她脸上的泪水,贾母于是将黛玉的脸按在心口,轻声道:“冬里寒凉,难免害了病痛,你们回去也好生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