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七福晋的幸福生活(136)
“回福晋,陈先生带着家眷住在院子的后面,他们担心自己在前头不懂礼数,冲撞了贵人,索性在后面同其他人交谈种田的事。”
“那今天的锅子?”
“平日里吃饭,我们倒是一起,只是今天情况特殊,陈先生现在估计还在后院的火室研究番薯呢。”
宝敏馋了馋嘴,想到烤红薯的香甜滋味,忍不住问道:“你们接陈先生上来的时候,有没有连带着成熟的番薯一同带上来?又或者播种过一番,如今可以放到火上面烤着吃的?”
“这……陈先生说果子带不了多,怕在路上面就生出芽来,所以当时我们是带了不少盆栽的苗加一袋果子,到了京城就发芽下种到火室里了。”
萨察为难道:“火室比较干燥,陈先生说算不上番薯成熟的好条件,生长比较缓慢,如今怕是还没熟……”
宝敏一听,微微失落,摆摆手说:“那就算了,估摸着陈先生这个还要拿来春种,倒是别吃了。”
末了,宝敏还是不忘叮嘱道:“那等春种完成熟后,萨察管事可一定要记得给我留点果实。”
“是。”
胤祐听着福晋的话,也没觉得哪里有异常,反正福晋吃喝最为拿手,自己跟着混就好了。
“你们这庄子上,还有专门给孩子启蒙的夫子?”胤祐考校完孩子,从旁边的桌子上拿了几颗糖递过去给他们,让他们继续到外面玩去。
萨察躬身道:“回七阿哥,庄子上的孩子大多都是野惯的,以前都是识字的长工谁得空谁教。不过前几个月,隔壁的院子来了一个老先生,为人温和且能文能武,对于孩子更是耐心教导。”
“也不要束脩,庄子里的孩子大多都拿着自己在乡间捡的野果过去同他读书学字,也难免有些长进。”
胤祐了然,“那位先生可有说自己姓甚名甚?”
“先生只说姓颜,不过是乡间种田人,年少学得些许道理,瞧着孩童求知若渴,便教了一两句,担不上师父或是先生的名头。”
胤祐刚开始听着姓颜,还无太大反应,撑着膝盖的手指轻轻落着,等继续再往下询问,听到隔壁教导孩子的先生六十出头,因为河北水患而来,心里不由起疑,忙打断萨察的话,叫了刘进喜进来。
刘进喜在外头站着,倒也不是傻站,而是躲在没人能瞧见的地方同石榴分些吃的。
毕竟爷一时半会儿也想不起来他,有着福晋,哪还记得自个啊?
谁知吃了两口糖炒芝麻糕,还没将口中哽着的糕吞咽下去,就听到屋里面叫唤的声音。
吓得石榴赶忙给人递水过去,“刘伴伴……你可别吓人啊!”
这要是不小心噎死了,人命算她的还是算七阿哥的?
刘进喜:“……”
大过年的,你就不能说些好听的话吗?
第60章
刘进喜轻咳几声,赶……
刘进喜轻咳几声,赶紧从外面小跑进去,捂着嘴闷声道:“爷叫奴才可是有什么着急的事?”
“我问你,前些时日让你从河北漳南接过来的先生,现在人在何处?”
“……啊?这事……这事……”刘进喜汗流浃背了。
当时胤祐出征,这活本来是胤祐的哈哈珠子巴尔和在做,但是巴尔和干到一半,收到康熙出征准噶尔的消息,又连夜被征召回来,这也导致这活干到一半就落到刘进喜手上。
但那时刘进喜也忙啊,宫里宫外,阿哥福晋……就他一个人干活。
瞧着是悠闲,实际上也晕头转向,哪还记得一个从河北来的老头子啊。
“应该是……奴才记得……?”
刘进喜挤出一个讨好的笑容,“要是没记错的话,好像是给安排在郊外的一个庄子上。”
“本来是想给老先生安排在爷的地盘上,但那个时候正好赶上皇上亲征准噶尔,京城戒严,想要进城需要不少手续。”
“奴才想着爷在前头打仗忙活,要是这个时候硬闯进来,倒是落了人话柄。”
胤祐手摸上青瓷杯,“那之后我回宫问了你颜老先生到了哪了,你怎么回我还没到啊?”
“……”刘进喜紧张地舔了舔唇瓣。
大冬天站在这屋子里面,炭火十足,偏生汗水止不住地从额角往下流。
“奴才,奴才忘了……”
胤祐手中拿捏着的瓷杯在刘进喜的话刚出来,就整个朝着他的脑袋砸过去,一点也没留情。
“自己去隔壁同人请罪!后头让你去查,你也有胆子糊弄我!”
眼瞧着胤祐准备另外将一个杯子抓起来扔出去,直接被坐在一旁的宝敏拦了下来。
“你做什么呢?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让刘伴伴再去办就是了。”
宝敏也摸清楚了胤祐的脾性,一半是因为刘进喜做事没到位生气,一半护着手下的人,担心她因为这事气恼到刘进喜。
护人这事,也算是一脉相传。
胤祐要是敢对她的下人动手,自己肯定也护着。
所以都是做戏,好在这事其实也没怎么着,宝敏干脆给个面子将人拦下来。
“还不快滚!”
瓷杯又哐当一声落回桌面。
刘进喜这下不敢有半点耽搁,打了个千就脚底抹油地往外面跑,急匆匆地就往旁边赶,机灵的脑瓜子已经将整个话术都想好,就等敲门见着颜元老先生了。
隔壁院子,颜元老先生身边只带了一个常年跟在身边的老仆人。
这是自他归宗,多次出任他乡小职就一直带在身边的仆人。
老仆眼有些盲,鼻子灵通,今天一起来嗅到一股呛人的辛辣味,就拿着扫帚同颜元笑道:“先生,今天怕是没有孩童过来拿糖请教学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