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七福晋的幸福生活(181)
莫五笑而不语,只是用手里的长钳子拨弄了下炉子里的炭火,跟戴梓说,“戴大人,恐怕接下来要挨冻,屋子里面已经没有炭火,取不了暖。”
普通人家会烧炕,但烧炕需要木柴,在冬天里,价钱也不低。
戴梓着急出一身汗,最后还是不得不在大寒天里出去找活干。
可年关,活哪里那么好找?
团团转后,又只能够回到小巷子里,正巧赶上一个小姑娘穿得单薄在外面洗衣裳,天冷得不像话,手指都冻得红肿发白,刺拉拉得痛。
成年人都不一定能忍受的痛苦,小孩子坐在院子里面洗得仔细。
戴梓瞧见,极其生气,觉得这家人对姑娘家刻薄无情,不是什么好人。
他想上前理论,却被莫五拦住。
“你做什么拦我?你看看隔壁那家,怕不是要让小姑娘在大冬天里冷死?”
“她家老汉去年帮人起屋子,没注意,从梁上面掉下去,当场死了。”莫五将戴梓硬拉扯回去,“主人家没赔钱,还觉得她老汉死得晦气,索求赔偿。”
“家里面就一个生病的娘在,日子本来就难熬,你准备去找谁理论?”
先前还跟斗鸡一样,恨不得闯进人家门引经据典骂个不停的戴梓,这会儿安静如鸡。
没有烧炭火的屋子也就比外面暖和些许,气氛冷却,连带着戴梓的脑袋也清醒。
“她就没有一门手艺?”
戴梓自己就是靠一门手艺走到今天。后来自己改了鸟枪,在康熙南下的时候得了赏识,这才一路上升,走到翰林院。
若是有一技之长,就如今这世道,倒也也不会过得凄惨。
莫五揣着手,轻嗯一声,“她娘以前身子骨还不错,倒是会做些纺织粗布、刺绣拿去换银两。她也学了点,但一天就算都干这些货,也养不起一个家。”
刺绣会的人太多,纺织粗布这活儿也求个数量,你光是一匹两匹地去卖,那些奸诈的商人就会压你的价格。
事事都会循环如此。
她一个贫困小姑娘,根本找不出路,这样的家庭,就算生而为男子,也只会沦为苦力工。
戴梓嘴唇轻嚅,先前同宝敏辩论,果断又决绝的话语,如今都成为回旋镖,镖镖落在他脸上。
打得脸肿起。
“总会有办法的……”戴梓如此安慰自己,也在为隔壁的小姑娘祈福。
戴梓和莫五原先的打算是在宫外住上两三个月,体验一下就离开,可看到小姑娘的悲惨生活后,戴梓觉得自己对百姓疾苦这四个字的理解,过于纸面化。
他曾以为的生活之苦,在小姑娘的面前不值一提。
戴梓开始真正融入民间,靠着打散工而活,最后兜转,入了个老木匠门下干活,勉强也算是养家糊口了,可以学徒一天到手,也不过七十文。
路过肉市,看见肉,再摸摸口袋,戴梓都要闭眼,咬牙穿过。
莫五见状,还忍不住调侃,“酒也不好喝了?”
“哪来的银钱?”戴梓翻了个白眼,“要不然你替我买?”
“想得美,你起码还是个木匠学徒,我一个靠天吃饭的农民,哪里还能够请你吃饭?”
戴梓自然知道这个道理。
历事即将结束,戴梓觉得自己先前的考虑,虽然看似也在为百姓考虑,可这人间太苦太苦。
与其还未做,就去想做之后的结果,不如咬咬牙,先把这事给推上去。
先做再想,能让百姓们的日子好过一天是一天。
结束的前三日,隔壁挂上了白幡,代表着家中死了人。
戴梓跟莫五站在门口看,发现是小姑娘的娘最后还是没熬过去。
戴梓说不出心中是什么滋味。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回了府,找夫人出面帮小姑娘安葬好娘亲。
按照惯例,小姑娘怕是要送去官府名下的育幼院,可戴夫人见她乖巧,说话温声细语,家里照顾得极好,便问她愿不愿意跟着自己回家。
“家中无甚事,老爷常年不在家中,就我和一儿一女居住在京城边,跟你这一样偏僻。你要是不嫌弃,过来同我们作伴也好。”
小姑娘怯生生地看了眼破烂的草屋,转身跑回屋里,将爹娘的牌位塞在破布里背上,而后决然地同戴夫人离开了这里。
戴梓回了宫,整夜睡不好觉,于是连夜爬起来写文章
,感慨民生的艰辛。
他绕到侧殿,去看烛火下微微发亮的纺织机。
其实戴梓没同人说的是,他恐惧于这台纺织机所带来的变化,亦如闪火球对常规战事的变化。
这些东西的横空出世,让他惴惴不安。
可若真的是洪水猛兽,相比起那些已经努力存活,但依旧费力的百姓。
他觉得不算什么,器械不会吃人,恐惧也不会吃人,可是贫穷会。
于是,戴梓琢磨了几日,最后心中不安地同莫五过来找宝敏。
宝敏跟胤祐听了,心里也五味杂陈。
冬日的育幼院也是食不果腹,小姑娘最后愿意跟着戴夫人回家,无疑是个聪明的选择。
戴梓惭愧道:“相比那些人,臣的生活的确算不上艰苦,哪怕是最难的时候,也没有。”
“所以臣觉得,纺织机的推广势在必行。无论它会给整个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就如福晋所言,先将百姓们困苦不堪的现状进行更改才最重要。”
“之后的事情,我们可以再说。”
宝敏微微侧身,躲过了戴梓的鞠躬,“这件事情上,还是戴大人更为大义。戴大人能够亲自下到民间去体验百姓的生活,了解百姓的艰苦和困难,已经胜过我太多。”